生活中的影响力
讲一讲生活中的 影响力
今天看了一个Ted的视频,里面讲到所有的事情归结到底可以用“关系”两个字形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
其中最主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群居的物种,人是社会人。既然是社会人,那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周在蚂蚁私塾学习了《影响力》,今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典型的影响效应。
1.对比效应:根据给出的各种选项,并人为控制选项出现的顺序来产生对比,使对方做出我们想要的或接近的选择。
这个在购物中很常见。
购物时不断地对比选择,然后购买对象的价格在一点点攀升,在购物的当时情景中人们很难意识到所购物品的价格早已远远超过自己的心里预期价格。因为每一次的价格都是在和前一次对比,而不是和原始价格对比;相比前一次,小幅增长会很容易被接受,渐渐地导致物品价格超过预期,从而使人们付款购买超过预期的商品。商家最喜欢用此对比效应,特别是销售中介导购。
说起这个,6月的时候差点因为这个而购买超过自己购买能力的商品。
当时和同事准备租房子,事先做了了解然后心里预期是1000-1500/月,因为当时是实习期月薪3000只能拿出这么多不然日子会过得很惨的。
然后我们去找中介,看看附近小区有没有合适的。一开始介绍的都是价格符合预期但是不怎么满意的,然后开始慢慢把价格提上去找稍微好点的房子给我们看,看了7、8套终于寻到一个较满意的但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达到了3500/月。因为有之前看房的价格铺垫当时居然不怎么觉得贵(而且想用存款来支付,丝毫没有考虑到如果真的租了房以后的日子会过得怎么样。虽然心里一直有个预期价格,但其实并没有卵用),当场就想签约了,后来因为和房东的沟通问题没有签约成功。
幸好幸好当时没签约成功,不然生活肯定没现在轻松。回过头来想想,当时的价格阈限真的是一点点在增加,而自己竟不觉得有问题,事后冷静下来才发现。就像一直被牵着鼻子的牛一样。
这件事说明,有时候做决策不能太依赖自己的大脑和意志力,因为有对比效应的存在会给大脑错误的信号,最好的方法是要有在外的提醒,比如容易见到的便签纸,给自己的手机设个提醒,时刻把你拉回最初的阈限。
这个例子也可以用登门槛效应来解释,中介先给出低价格,在我们接受这个价格后再给我们看不同的房源,但毫无意外价格在一步一步上涨。然后我们的心理是前面的价格可以接受,现在这个也没高多少还是可以接受的。
2.登门槛效应: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叫作“登门槛。(由小到大,差距越小越好)
这里有一个骗局,之前我妹妹就遇到过。一般认识的朋友,先跟你借小额的钱,比如5块10块。还给你之后再次借钱,数额慢慢增大,几番来往之后数额可能增到几百数千。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后面你可能借钱时就不会有太多犹豫。但如果一个你不怎么认识的人第一次开口就找你借数千的钱相当于你一个月的工资呢?相信大部分是人是不会借的。但利用登门槛效应骗子就能做到让你甘愿把钱给出去。
登门槛效应也是商家常用的一个效应,由小到大一步一步提升你的购买阈值,一开始你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买这么贵的东西。
由俭入奢也是一样的。
对比啊对比啊!
3.退而取其次:先提一个大要求,然后再退一步要求对方满足小要求。(由大到小,差距越大越好)
作比较时人们倾向于选择较小的去付出。最终来讲还是付出了但只有一个的话你是可以拒绝的,发现人们很容易被限定在一个框架里。上课时经常用这个方法。
在问问题是用选择性提问。所有选择是你给的,小朋友在你的给的框架内学习。比如你AB两点目标对应ab两个玩具,正确问法是“你要玩a还是b”,然后小朋友会在ab两个玩具中选,然后你就可以进行目标教学。如果你直接问“你要玩a吗?”,小朋友可能会回答“不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都被拒绝了不配合,还怎么教。
这个也可以在你要征求他人意见但又不想听到拒绝回答时使用。
登门槛效应和退而求其次是两个不同的策略,感觉就是对比效应的分支。因为有对比更利于后一个的要求的成功。
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