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生命给我们最多感动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2022-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青箬笠0

  学习任务

  1. 朗读,理脉络。

  2.细读,品形象。

  3.美读,悟技法。

    一、导入新课

    国庆节到了,学校展板拟推出“民族精神作品展”板块,要求各班推荐作品,一班推荐了《清明上河图》,我们班拟推荐茅盾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让我们完成以下活动吧!

    二、情境活

    活动一、朗读,绘制白杨插图。

    首先,我们要为《白杨礼赞》绘制一幅插图。认真朗读课文,说一说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设计插图,以课文中语句为依据。

      认真朗读课文,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梳理作者行文思路。

    活动二、细读,品评白杨形象

    细细朗读课文,为插图配上最能表现白杨之美的语句(原文),并说说你的理由。还可以为你配的句子设计朗读。

评价:找出语句,一颗星;说出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一颗星;

朗读设计,能够标注正确轻重、节奏,一颗星;能够标注正确升降语调,与文章情感一致的语气,一颗星,能够以声传情,一颗星。

预设语句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欲扬先抑。作者先用否定的句式,暂退一步,表达白杨树不算是“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来热情地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一抑一扬,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比拟。借白杨喻好女子和伟丈夫,从而过渡到精神,为下文借白杨树象征中华民族的意志铺垫。

对比。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但有挺拔的精神,不是“好女子”但是“伟丈夫”,形成巨大反差,进一步加深了白杨树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

预设语句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第二句点明“至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句点明象征抗日军民,第四句进一步抽象化,点明象征抗日精神和民族意志。

变句一

原句: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改句;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你不应该只觉得它只是树。

变句二

原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改句: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变句三

原句: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改句:你应该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变句四

原句: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改句:你应该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连续四个反问句昂扬而起,喷涌而出,气势恢宏,感情充沛。

通过白杨树的外形描写,过渡到对象征精神的赞美,由树及人,由形而神。

活动三、美读,悟写法

现在你是《白杨礼赞》解说员,向大家讲解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凸显白杨神韵。

评价:找出文章运用的写作方法,一颗星,找出具体例子语句,一颗星;说出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一颗星;能够以声传情,一颗星。

三、课堂总结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在场,灵魂在场,平凡的生命能给我们最多的感动。聆听世界,让我们收获更丰富的人生。

四、作业布置

1.为展板中的《白杨礼赞》写一段推荐语。

2.比较《白杨礼赞》与《一颗小桃树》的异同点。

后记

  新课标提出在真实情境中学习,非常困惑的是,每次学习都要设置一个情境吗?相对来说,直接学习更简单,还是在情境中学习更简单?感觉情境中学习更有意思,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难度好像也高了一点。

    还有情境中学习,如果把握好知识教学。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没有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学习有点不实,好想不太着地。

    此外,情境设置对老师也是不小的挑战。想想每单元都需要不同的学习情境,一本书也需要不少创意。如果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有点难度。不过也是挑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