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 说课稿

2019-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魏阿猫

大家好!我是62号选手魏晓艳,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植树的牧羊人》,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本文讲述一个牧羊人,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原上种树长达几十年,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本课是这单元篇幅较长的文章,在前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本课要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勾画的方法,理清行文思路,探究文章主旨。(在这篇课文我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默读)

二、 说学情

本阶段的学生处于升入初中的第一学期,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积累一定量的字词,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能基本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篇幅较长,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提出的要提高语文整体素养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情,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运用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在把握整体内容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

2.过程与方法: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4、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设计

教学重点:运用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在把握整体内容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内涵。

五、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主要选择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设计意图:①依据单元提示继续练习默读,在保证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下,逐步加快学生阅读速度,并引导学生关注描写人物言行的具体句子,一边阅读一边进行勾画。②对于人物精神、主旨的理解,则用小组合作探究法。以跳读、精读的方式,在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在探究式学习中达到锻炼语文素养的目的。】

六、说课程设计

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2) 预习检测

在进入新课之前,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本环节旨在检查学生的自学预习情况,积累字词。

(3) 走进文本

晓·种树之事

1. 请速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在练习默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结构,感知文章内容,弄懂大意,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析·植树之人

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牧羊人的具体词句,分析形象。

同桌两人一组合作讨论一个能创造这样奇迹的人,必须具备怎样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从分析牧羊人形象到感悟牧羊人的精神品质,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悟·精神之美

再读课文,谈谈你最欣赏牧羊人的哪些品质并说明理由。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解读,层层深入的走近人物,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自主思考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在探究式学习中达到锻炼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晓种树之事,析种树之人。感悟到牧羊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就是那个有爱有耐心,细心又无私,坚持不懈把一件件小事扎实完成,最后创造伟大奇迹的人。只要努力,我们人人都能成为这样平凡又伟大的人。

5、 布置作业

1、 推荐阅读绘本《植树的男人》

2、如果要将课文插图发朋友圈,要配100个左右的文字,你将写什么?

(文中句子或者自己写都可以)

【设计意图:基于教科书“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推荐学生阅读,拓宽思维,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魅力。第二个作业是为了引导学生积累、品味文中作者议论性语句的深刻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说课稿

【我将板书设计为一棵树,为了契合了本文“种树”的内容,使人物精神内涵以艺术化的形式集中起来,让学生在新奇有趣中对这节课的学习,形成整体概念,留下深刻印象。】

八、说教学反思

1.导入设计比较成功,问题设计为学生感知理解课文提供了一个自主阅读的方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效果较好的地方是人物形象的分析,课堂上引导得当,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人物的分析理解比较透彻。

3.对文章主题的引导和提炼展开得不够,没能充分引导学生去理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