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能否尽责到底?
贾能否尽责到底?
风口浪尖的贾终于在网上发出声明,能在A股上市的乐视,它的财务方法在中国股市上创造了历史,那到底是什么时候资金开始出现问题的,贾是否有尽责的能力?
多年极限操作
早在2015年6月,刘姝威于2015年6月顶着巨大压力发表《乐视网分析报告》,指出乐视网的财务问题。那一年乐视花了近百亿收购酷派,易到、开始卖手机手机、开始生态补贴硬件的模式卖电视、开始造车。15年10月的处境已经是乐视危机存亡的关头,贾邮箱被爆,事后大家都说那是假邮件,现在看来,那恐怕真的是“事急矣,奉命求救于马将军”。
后因庙堂烛光斧影事牵连,贾不得已“征战美利坚”,在整个北美团队的大溃败之时,很多员工也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其中最不满的就是乐视总部的虚张声势和对当地团队的不信任,乐视不仅仅是成了全硅谷的笑话,乐视在其他国家的海外业务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连带着一个面临溃败。
乐视为了防止引起媒体的注意,早在去年年末以及今年3月就开始了它的缓慢的分批裁员计划。乐视的多位前员工在 Glassdoor——美国最权威的对雇主的评估网站上这样写道。甚至玩起了“假装招聘”的把戏,最终在一个一个单独出售书桌和“不太诚恳”的大裁员中惨淡收场。富士康率先断了产能的授信,其余供应商收到风后,连锁横江,你断我也断,偌大一个乐视,刹那风雨飘摇。
盲目扩张
乐视的财务危机,跟其投入产出比脱不了干系。“生态化反”在乐视语境下,即通过“内容+终端+应用”打通7个并不相关垂直业务,然后通过整合让各个垂直业务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乐视独有的“生态圈”。
这样的构想本是好的,可惜乐视只是专注于扩展版图,步伐猛烈激进,却忽略了支撑生态最基本的要素——产品。没有静下心做产品,却滥用“生态”概念盲目扩张,这是乐视最被业界所诟病的地方。
举三个例子映射乐视旗下三种业务的发展轨迹:
乐视视频,代表乐视旗下核心业务,做出了成绩却没有进一步努力经营;
乐视体育,疯狂烧钱砸版权,在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下,优势难以维系;
易到,被收购后本打算依靠乐视拓展业务,反而成为输血的牺牲品。
搞“生态”是错的吗?当然不,“生态也不是一个坏词,但是所谓“生态”是围绕着极致的产品建立的,而好的“生态”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微软、Google、苹果,以及BAT,都是生态体系的建设者。
而乐视实现“生态”的路径在于疯狂的扩张,这显得仓促又急躁。
乐视的每个投资,每个收购,都显得野心十足。除了发家的视频,乐视布局的电视、手机、汽车、金融等领域,都是互不关联切陌生的领域,且这些行业中早已存在了体量庞大的竞争对手,同时在多个领域打响战斗,瞬间四面树敌,步伐仓促而节奏混乱,这在战略上显得很鲁莽。
而更加致命的是,乐视建立“生态”的路径仅仅是着重于版图的扩展,而忽略的支持一家公司最根本要素——产品。急躁的扩展业务,却没有静下心打造产品,也使得产品失去特色,体验也不佳,最终失去竞争力。没有极致的产品作为支撑,再天花乱坠的PPT描绘出来的“生态”也只是虚妄。
最终,乐视的所搭建的“生态”只有一个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生态”的实质。虚假生态下的“生态化反”,变成了非上市业务与上市业务疯狂的关联交易。
或许乐视的金主,融创对乐视的顽疾最为清楚。也难怪,入资乐视后的融创要推动乐视将上市业务与非上市业务逐渐区分隔离,乐视将逐渐“去生态化”。贾跃亭也宣布乐视考虑放弃非上市业务子公司的控股权。
贾跃亭去任、乐视去生态化、隔离上市业务与非上市业务,几招有如刮骨疗毒,但乐视此次能否置之死地而后生,重回正轨专注的做产品,估计还要看乐视的造化。需要明确的一点是,FF91并不是乐视自己的LeSee超级汽车,也不是乐视汽车将来要在浙江莫干山计划生产的量产车型。实际上,这辆车和乐视汽车没什么关系,或者可以说关系不大。截至目前为止,乐视汽车仅仅在2016年4月和10月推出LeSEE和LeSEE Pro两款概念车,并没有拿出量产车,而其在莫干山的工厂也仍然处于建设阶段。
希望乐视可以挺过这个难关,重回正常的轨道。
至少,乐视的经历可以警示那些喜欢吹牛的创业公司:做事不要好高骛远,须得量力而行,毕竟步子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