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西藏,不再神秘//感受藏民虔诚的信仰
五月下旬,我离开了北京的高楼大厦,跑去云南的香格里拉一家客栈当义工,过起了梦想中劈柴喂马的日子。我本想义工结束,直奔西藏,却被不消停的雨季打乱,结束两个多月的义工生活,灰溜溜地打道回北京。
美好的藏地,只好等日后再拜访吧!
回京后,谁知老赵同学一条西藏召集令又把我召回云南大理。此行一共五人,一位大姐、两个与我同龄的姑娘,加上老赵与我,还有老赵的一辆拉风绿皮越野车,载着我们上路了。
从大理出发,一路向西,途经香格里拉、稻城亚丁和理塘,直奔波密、林芝到拉萨。

没来之前,西藏对我来说,神秘又遥远,向往又陌生。以往在纪录片中常常看到,有一群信仰虔诚的民族在高原上演绎着自由。我以为我会理解这种自由,然而越接近它,越看不清它,唯有走到这里,才能接近它,向这片古老的土地求解。
一进入藏地,映入眼帘是那些五彩的经幡,迎风飘扬,在山顶、山口、江畔、河边以及寺庙铺天盖地,任凭风吹拂,犹如无数僧众夜以继日地诵颂着“六字真经”。每个村子都有一座藏地符号——白塔,随处可见的玛尼堆,都寄托了藏民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和对命运的祈求。
进入拉萨的第一时间,我就目不转睛地去寻找矗立在玛布日山上的宫殿——布达拉宫,它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坚实墩厚的白墙、辉煌的金顶、挥之不去的耀眼的绛红色,是它的专属颜色。古时,高达七层的白宫里,曾有在此理政的达赖喇嘛,等待僧众觐见;如今,它仿佛是一位德高望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看拉萨风云变幻。
公元7世纪,著名的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在迁都拉萨后创建了布达拉宫。公元1645年,五世喇嘛决定重建布达拉宫,经过多年不断建造堆积,直到1933年十三世喇嘛圆寂后,才最终成就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布达拉宫。

步入世袭殿,五世达赖喇嘛银质等身像法相庄严。四周遍绘的精美壁画,无声地诉说着一代宗师制造藏药、编写著作、修建宫殿,引领西藏顺应历史潮流的非凡贡献。
登上东日光殿,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宝座上阳光洒满。他领导江孜人民进行抗英保卫战,驱逐侵略者的坚毅果敢,仿佛就浮现在眼前。
寿乐集殿内,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宝座陈设依然。沿墙佛龛中的千尊佛像是否知晓,唯一没有在布达拉宫安放灵塔的他,魂归何处?八角街的玛吉阿米可曾与他在天国团圆?
白宫之颠的红宫,是安放历代达赖法体的佛殿。万两黄金、万斛宝石打造的灵塔,上千年的积淀。几十万颗珍珠串成的宝塔熠熠生辉,巨大的铜质鎏金时轮立体坛城模型,数千平方米的壁藏,近千座佛塔、《甘珠尔》经,宫殿内上万幅卷轴唐卡、栩栩如生的壁画,明清两代皇帝御赐的金印、金册及金银制品,处处彰显着它的豪华、贵重和不凡……

恋恋不舍地走下长长的台阶,回首仰望,它巍峨依然。以前不理解,藏民为何一路磕长头,匍匐朝圣,如今才顿悟,或许只有这种仪式,才能把虔诚的信仰时刻印证在心间。
对我来说,看古建筑并不是单单看它的建筑构造,更吸引我的是背后的故事。流传已久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故事,还有仓央嘉措给后世留下的风流情诗。
在拉萨的街头尽显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与我在大多城市看到的情景并无差异,都是粘贴复制的商铺,丝毫闻不到藏地的气息,内心难免有些落差与失望。
直到大昭寺,见到穿着半袖藏袍、一手摇转经筒,一手捏念珠,依顺时针方向自寺院正门开始,绕寺而行;或侧向寺庙,向前叩进,口诵六字真言。拿着相机,快门按下每一幕,默念:“拉萨,我来了!”这就是我想看到的一幕,充满藏式信仰的拉萨。

当站在大昭寺门前那一刻,你真的会有种回眸间千百年白驹过、红颜老的深刻感悟。
大昭寺正殿前,石板地砖锃亮锃亮的,被远道而来的僧侣、藏民无数次磕碰跪拜,才有那两个明显的深凹。看穿着破烂、面带土灰的朝圣者,应该是行数千里、历经数月、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的人,三步一磕头地朝拜于此。
看到这场景,不禁想起,在通往拉萨的大道上,我们时不时地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矢志不渝,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圣城拉萨朝佛的场景。
我是无法理解他们只推着一个平板车,带上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帐篷、衣被、餐具...),以一生只朝拜一次大昭寺为终生愿望,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此就为了六道众生能离苦得乐。在我们世俗眼中,这是多么疯狂的举动啊!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最日常不过的姿势,却能让他们感到心灵的平静。
在朝拜途中,当我看他们的表情时,丝毫不见痛楚,也没有特别的喜悦,只有平和,平和得就像是西藏的天空,平和得一尘不染。他们的喜悦、激情全部释放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前面。
这也是我越接近它,却看不透它的原因。
回到北京后,为了寻找答案,我在手机上看了一遍电影《冈仁波齐》。

银幕上,他们走着自己的路,磕着他们的长头。这一条朝圣路,他们走了一年,遇上许多状况。
有时,要顶风冒雪在雾茫茫中向前;
有时,会途经一大片烂漫的油菜花田;
有时,会在鲜花盛开的河畔跳起锅庄;
有时,车会坏在路旁;
有时,人会受伤生病;
有时,肚子里的孩子突然要出生;
有时,车会被追尾撞得稀巴烂;
有时,路旁的人会招呼他们喝茶;
有时,要送给其他朝圣者糌粑;
有时,旅费用尽,要暂时打零工赚钱;
有时,老人时辰到了就去世……
他们走走停停。因为知道自己终将要去向哪里,所以,心安理得地面对所发生的一切。
接受。面对。理解。放下。
然后,歇息片刻,继续上路。
这一路,像极了人的一生。
它是一个隐喻。电影的英文名字,paths of the soul,意为“灵魂的千条万条道路”。这一路,你要把喜怒哀乐遍尝,要把生老病死流转。跳舞有时,悲恸有时。什么都会过去,什么都会回来。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们的“平常心”。
好像,生活里发生什么,都是正常的。不卑不亢,不悲不喜,是宁静的力量,来自于信仰的加持。此行,我打破了从小到大对于“信仰”的误解。所谓的信仰,根本不是你跟随哪一派宗教。

而是 ——
你愿意去崇敬那些眼睛看不到无形之存有的爱;你愿意去追求那些看似带不来现世利益的使命;你愿意在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的平凡生活中,实践你所坚信的信念;你愿意在一个大部分人都迷失的世界里,寻找自己是谁、自己的天命何在。
有信仰的人,既不愚昧,也不伟大。只是我们心里的光,一旦亮起,就无法再被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