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中大题总结—教育学

2018-12-07  本文已影响10人  山香教育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即将拉开帷幕,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观题大汇总,希望可以对各位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①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教育发展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平行性

④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顺序性

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②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既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④互补性

具体表现: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A、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B、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⑤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A、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B、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②环境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③学校教育

A、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B、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特点:目的性、指向性、程序性

A、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层次: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B、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导向和动力作用、灵魂与统帅作用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作用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智体美

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⑤终身教育的构建

⑥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⑦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学者和学习者

②知识传授者

③授业解惑者

④示范者(榜样角色)

⑤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⑥朋友

⑦研究者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④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8、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与创造性

a 因材施教

b 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c 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②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③长期性和间接性

④示范性和主体性

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9、教师威信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威信有两种:一种是权力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教师的威信主要包括了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三方面内容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10、教师的职业素养

①道德素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 年修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四个方面的要求:a 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c 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d 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②知识素养

a 政治理论修养

b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c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d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③能力素养

a 语言表达能力

b 教育教学能力

c 组织管理能力

d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④职业心理素养: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

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a 高尚的师德

b 愉悦的情感

c 良好的人际关系

d 健康的人格

⑤身体素养

11、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①师范教育

②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③在职培训

④自我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费朗斯·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①教学前关注

②早期生存关注

③教学情境关注

④关注学生

1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①尊师爱生②民主平等③教学相长④心理相容,良好师生关系建立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

③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④树立教师威信

⑤善于和学生交往

⑥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⑧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首要任务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1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a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b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情、意的统一规律)(教育性规律)

a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b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④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规律)

a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c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5、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激发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 教学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1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①因材施教原则

②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

③巩固性教学原则

④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

⑤启发性教学原则

⑥直观性教学原则

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⑧科学性(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17、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a 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b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

c 讨论法

d 读书指导法

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a 演示法

b 参观法

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a 练习法

b 实验法

c 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

d 实践活动法

④以引导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

⑤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a 欣赏教学法

b 情景教学法

18、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①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②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a 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

b 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要清楚、注意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9)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上好课的最根本要求)

③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要求:a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b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c 规定完成时间

④课外辅导

上课必要的补充 其形式一般有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三种

⑤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19、班级授课制优缺点

优点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不足:

①难以因材施教

②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缺乏灵活性

20、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A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内部动力、催化剂

道德意志: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B 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a 要注意全面性

b 要注意多端性

c 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②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a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b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③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a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

b 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a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21、德育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②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④平行教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⑤知行统一原则

⑥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⑦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⑧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⑨因材施教原则

22、德育方法

①说服教育法(语言说服法、事实说服法)

②榜样示范法

③实际锻炼法(包括两种形式:常规训练;实践锻炼)

④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

⑤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

⑥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23、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规律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24、班主任班级管理内容(工作内容)

(一)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观察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

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班主任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学生成长档案有两种: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

④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特点:

①活动上的自主性

②组织上的自愿性

③内容上的广泛性

④形式上的多样性、灵活性

⑤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第一,协调任课教师的教育影响;

第二,协调学校领导的教育影响;

第三,协调班委会的教育影响;

第四,协调少先队或共青团的影响;

第五,协调学生家庭的教育影响;

第六,协调社会教育影响。

⑥操行评定

⑦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种

(二)个别教育工作

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