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 | 云南的响声(18)
杨丽萍真是一只有灵性的“孔雀”,她懂得大自然的诗意,也了悟生活的真谛。从《雀之灵》、《云南印象》到《云南的响声》,她用歌舞展现出的云南总是能将人带入云南的心脏地带,那里有灵动的孔雀,有生命的激情,有升腾的灵魂,有美妙的声音和朴素的生灵。这样的云南更本质、更深刻,引导着我们的心灵踏上回归之路。
临行的前一天去云岭剧场看了《云南的响声》。店长帮我订的票,他说虽然游客来丽江,一定要看《丽江千古情》,但遇到合适的人,他会推荐《云南的响声》。《丽江千古情》的剧情紧凑、场面恢弘,声光电刺激强烈,情感安排还能赚观众一把眼泪,为大众游客定制款,是旅游化的产物。剧场很大,旺季时座无虚席。《云南的响声》相较更为朴素,是艺术化的产物。有的客人看过之后更喜欢《云南的响声》,觉得身心灵被触动。有些客人则看完一两出就睡着了,醒来也是一脸尴尬。所以,会看人推荐。
《云南的响声》被称为大型衍生态歌舞集。至于为什么用“衍生态”,想来“衍生态”更倾向于艺术化,将未经雕琢的原生态声音进行提炼、萃取、强调、组合等艺术化处理,让声音传递的生命情感和精神意识更有力量。“衍生态”源自于“原生态”,也更高于“原生态”。用杨丽萍自己的话来说“一棵树如果停止生长那就意味着死亡,艺术如果不‘衍生’也同样是死亡。”她是一位有灵性的创造者。
云岭剧场不大,当天满座。序曲胎音,将出家人吃饭的家私“钵”,当成一种乐器,用敲“钵”发出的带有神性穿透力的声音来展现婴儿在母胎内发出的声音。声音一出,剧场顿时安静下来,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从第一场·祭祀到第七场·喝醉了的鼓,杨丽萍将几百件民间乐器搬上舞台集中演绎了云南的原生态声音。细腻的、震撼的、灵动的、纵情的、诙谐的;胎音、雨声、风声、鼓声、鸟鸣声、撞击声、笑声、嘶喊声、对歌声、雷声、树叶声、酣睡声……所谓的民间乐器就是树叶、簸箕、锅碗瓢盆、锄头钉耙,水车石磨,只要是人可以用来发声的,几乎都被她搬上了舞台,当成乐器来演奏。“他们随手摘一片叶子就是唢呐,扳弯一根竹子就是笛子,采一朵山花就能象喇叭一样吹开。”每一种声音和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十分动人,值得细细听,细细看。仿佛似曾相识,又分离太久,相隔甚远。
第三场《太阳雨》,表现的是祈雨的场景和故事。一群求雨的女人,手持簸箕跪在麦子上,专注地凝视着天。她们将谷子筛出落到地上,模拟下雨的声音,细细簌簌,清澈有力,像下在了心头。从来没有如此清楚的听过雨声,从小雨到大雨再到倾盆大雨,从一滴雨落地到齐刷刷一起落地,从慢到快从缓到急,声音清脆悦耳,节奏层次分明。听雨的时候,我闭上了眼睛。这让我记忆尤深,现在想起来还能清楚的记得那些雨声,好像真的落进了心里,平增了些许美感。美妙的感受。以前也经常听雨,但不是思绪不在,就是听不出韵律,有时反倒阴郁起来。杨丽萍利用艺术化的处理将雨声从混沌中提出,雨声显得纯净,有力量,富于节奏和韵律。一般的耳朵是听不出的,这需要熏陶、训练和一颗灵动的心。
《云南的响声》传递给了我们上百种云南声音,是一场声音的饕餮盛宴。这上百种声音,能清晰记得的或许不多,但杨丽萍却告诉了我如何去倾听声音,如何通过声音去了解大自然,了解生活;如何通过声音,找到生命的回归之路。
《云南的响声》让我懂得了听的艺术和声音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