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细胞在脑卒中(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治疗的研究分析

2023-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干细胞精研社

近年来,干细胞疗法以其组织修复、免疫调节等功能,以及能通过血脑屏障的特性,在国内外均开展了大量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

虽然国内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方面,一方面受制于政策和审批速度,但另外一方面,受益于干细胞疗法的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多,证据也越来越充分。

2018-2019年,国家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中,《神经干细胞脑内精准移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负载多种干细胞和外泌体的可注射多功能微支架构建及其对缺血性卒中的修复研究》两大项目通过审批。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下我国干细胞在脑卒中上的治疗进展,给脑卒中患者和家庭提供更好地康复机会。

脑卒中分类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指由血管因素导致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的局部损伤。约1/4的成年人在有生之年会经历一次脑卒中,它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因素和第三位的致残因素。我国每年约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平均每秒3个。

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出血性脑中风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血栓、脑栓塞或脑梗死,是指脑部血管的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继发脑缺血。

出血性脑中风又称为脑出血、脑溢血,是血管破裂,脑血液涌入脑实质及蛛网膜下腔与各个脑室内,形成出血。

虽然两者发病机理不同,但是病死率和致残率都长期居高不下。

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机制

抗炎作用:干细胞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降低促炎因子水平,促进α-突触核蛋白的自噬清除,减少细胞的氧化应激,从而有效地减少神经元损伤,改善脑卒中远期预后。

抗神经元凋亡作用:干细胞可以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重组人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T-3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生长,保护神经元,抑制神经元凋亡。

促进血管生成作用:脑卒中的治疗不光需要神经组织的恢复,还需要开通血管,其中新生血管数量与患者的生存期呈正相关,因而提示血管再生是神经功能重构的重要机制。有研究发现90d内的血管体积从中风前的3%增加到中风后的5.7%,在梗死区周围也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生成。

改善细胞代谢作用:干细胞能为受损的神经元提供正常的线粒体,维持正常的细胞代谢,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国内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中风

国内利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开始的比较早。

早在2004年就已经开展了首个临床研究,北京武警总医院和哈尔并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招募患者50名,所有患者进行3次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植入神经干细胞,术后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有显著改善。

2006年,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应用脐血干细胞治疗了64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后两组血清NG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这说明了脐血干细胞移植后能有效提高患者外周血NGF含量,从而支持神经元的营养存活

2018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科研团队完成一项为期4年涉及18名患者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实验室扩增的自体内皮祖细胞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长期安全性

经过前期大量的小样本临床研究,终于在2020年,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审评中心批准了首个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试验申请,并由北京天坛医院等机构联合开展了评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it-hM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Ⅰ/Ⅱa期临床试验。

截止目前,在国家药监局药品审批中心公布的干细胞默许临床试验中,已经有两项获批,这对中国干细胞治疗脑卒后遗症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干细胞治疗治疗出血性脑中风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08年,海军总医院科研团队通过脑立体定向移植干细胞治疗了16名脑出血患者,手术后6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达81.25%(13例/16例),本组16例术前FIM评分平均为90.21±2.32,术后1个月为92.76±1.89,术后6个月平均为96.37±3.83.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1个月后,功能独立性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6个月后FIM评分高于1个月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100例老年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两组各50例,治疗组50例在脑出血后6个月在立体定向下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显示两组FIM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我们也希望在脑出血治疗方面,能尽早出现干细胞的临床申报。

治疗方案(途径、剂量和时机)

虽然我们在临床已经取得了大量确证的效果,但是在干细胞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增效上,依然有着一定的争议。

譬如脑卒中干细胞治疗的最佳输送途径就值得探索。目前的输送途径有鼻腔内注射脑室内注射静脉移植鞘内注射,以上途径均有优缺点。从临床操作性角度出发,如果脑卒中的面积较大、脑卒中区域及其周边血运较好,则动脉或静脉移植是较好的选择。如果需要干细胞更多的到达患处,鞘内注射和定向注射是更好的方式。

关于剂量,大部分临床静脉和动脉剂量设定在每公斤体重1*10^6上下,如果是局部或者鞘内注射,考虑到移植细胞的体积,为避免细胞成团,用量一般要比静脉量低。

对于注射时机,是否是越早越好,各项研究依然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较为有效的给药时间是卒中后24小时,到这个时间段机体会产生更高浓度的化学诱导因子,协助干细胞归巢和穿过内皮转运,从而提高干细胞疗效。也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适当延迟干细胞的移植时间可显著提高疗效,甚至认为,应该在超急性炎症反应减弱或消退后的几天移植则是有利的。

总结

总之,脑卒中的干细胞疗法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在更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进一步评估,为找寻更好的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探索,如干细胞来源、衍生物、动物及细胞模型、给药方案和作用机制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基因编辑干细胞和干细胞衍生物的发展,干细胞疗法必将使得脑卒中病人获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