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经杂说》

2023-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军花日耕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现在的《易经》一般即《周易》。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诞生于三千年前,从伏羲八卦算起,易学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 -)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

提到《易经》,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还被道家视为“三玄”第一,更被后世称作是“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一” 。

在我们浩海如烟的文化典籍当中,能够和《易经》一样享有如此殊荣地位的书籍。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不过,也正是由于《易经》的奇玄神妙,也让后人对它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有人把《易经》捧得很高,信得很深,觉得书中内容高深莫测,是一本普通人根本无法读懂的“天书”;而有的人则认为《易经》不过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算命”、看风水的工具,是一种旧时代封建迷信的糟粕。

实际上,这两种对《易经》的看法都不准确。因为《易经》人人都能学,用途也不仅仅是“占卜”这么简单。当然,它更不是封建糟粕和迷信,而是浓缩了哲学、科技、医疗、天文、地理、军事、农业等一系列学问的中华文化智慧集合。

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这本《易经杂说》中也表示:你不要把《易经》看得太高,因为它不是玄学,只不过是跟现代科学不同的另一套科学体系;但你也不要看低了《易经》,因为它包含的原理和道理实在精妙,处处有用。

所以,《易经》并不玄虚,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