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古诗词读书

摘录笔记——一首描写元宵最好的诗

2019-04-27  本文已影响6人  月木一

元宵节在古代是一个大节日,也叫上元节。在道教中,正月十五谓天官下降赐福,所以这一天,普天同庆。上元节有两大好处,一是点灯;二是不宵禁。

一、点灯:古代既没有路灯又没有霓虹灯,所以晚上照明只能靠月亮,黑乎乎的,但是只要到了上元节,从官府到商家再到诗人,家家举火,户户点灯,一下子把夜空照亮了,这是平时完全看不到的景象。

二、不宵禁: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宵禁政策,一到晚上,大家都得规规矩矩待在家里。街上黑灯瞎火,完全看不到行人,此外,还有金吾卫监督,谁要是不回家,就把他抓起来。但是,上元节就不一样了,上元节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涌上街头。所以,将上元节说成我国古代的狂欢节一点都不为过。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武则天时期的人)的这首《正月十五夜》描写的是唐朝元宵节的盛况。

“火树银花”指点灯的规模特别大(因为唐朝时还没有焰火)。如,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时,在皇城前面设一个灯轮,高20丈,上面挂五万展灯,可见其壮观。所以,火树银花指在灯光的照耀下,树如火树,花如银花。那“合”又是何意呢?首先,是天上和地上的合,天上有银河,地上有灯河,银河与灯河交相辉映,仿佛合在了一起。其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四面八方的灯也都合在了一起。因此,诗人吟出了“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不难看出描写的地点是洛阳城,星桥又叫星津桥,是天津三桥之一。当时,洛阳是座都城,星桥的北边是皇宫和政府办公区,南面是老百姓的生活区,可想而知,平时,这桥定时戒备森严,不允许随便出入。但是,到了元宵节,这座桥,这座桥上的铁锁全都打开了,从皇帝到后宫妃嫔再到文武百官,全都走出来与民同乐。此句一写,节日的热闹氛围一下子就出来了。

风流倜傥的美少年们都骑马出来游街了,把地上的尘土全都卷了起来。要知道,在没灯时,地上的尘土都是看不见的,但是现在,在灯光的照耀下,地上的暗尘都随着马儿在跑。正月十五是月圆之夜,天上一轮明月涌出,把月光撒在了每一个人的身上。从骑马人的角度来看,地上的尘土和天上的明月都追着他在跑,它们一个暗,一个明;一个是细小微尘,一个是又大又圆的月亮;一个去,一个来,形成了完美的对照。这也就有了“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到了颈联,最美的地方出现了,诗人从男性写到了女性。游伎们各个浓妆艳抹,艳如桃李。这些个文艺工作者,边走边唱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曲(《落梅花》)就这么走过来了。她们一是自娱自乐,️二是公众表演,为了给自个儿打广告。周围一下子就轰动了,狂欢节的高潮出现了。正月十五在古代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就在于,那天,街上不光有肆无忌惮的小伙子,还多了平时深藏不露的大姑娘。小伙子和大姑娘在这么欢快的场合相遇了,难免就会有丢丢手帕,捡捡手帕之类的事情发生,所以,元宵节又有中国情人节之说。

平时的金吾卫是执行宵禁,但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金吾卫也放松下来,让老百姓尽情欢呼。可是玉漏啊,为什么你还在一滴一滴地滴下水来,滴滴答答,好像催着人们快点回家呢,你,可不可以不要催了。尾联一下子把人生的感慨结出来了,上元之夜太美好了,谁不希望这个美好能永驻呢?

可是,时间就是这么无情,无论你愿意与否,它都按照自己的节奏,一分一秒地溜走,一分一秒地催促着你从今天的节日走进明天的平常;从今天的狂欢走进明天的平淡;乃至从今天的青年走向明日的白发苍苍,这就是人生的不得意。但,也正是这不得意反衬出了上元之夜的美好,一种短促的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