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信息宝典消零派 会飞的小科,编号144想法

如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了解NLP理解层次开始

2022-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晨曦师姐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你也许得心应手,有些问题也许让你抓耳挠腮,而总有一些人能轻松又淡然的解决你的难题,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你会想,是他们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有解决的经验,但你仔细想想那些牛人真的只是经验比你丰富吗?也许是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思维跟你不一样!

你需要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认知层次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和行动,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的顿悟也许就是别人的基本功,认知能力将对我们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想知道比你认知力强的牛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可以了解一个概念:NLP理解层次。

「NLP理解层次」把人们对于一件事的理解分成了6个层次,层次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也就是层次越高的人,他的认知水平越高,他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那么到底什么是NLP?

NLP(中文:神经语言程序学)是由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在1976年创办的一门学问,世界500强中有60%的企业采用这套课程来培养员工,其中「理解层次」就是NPL的一个核心概念。

NPL理解层次分为六个层级,自下而上分别为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与价值观、身份、精神。

NLP六个理解层次

如果你是一位产品经理,你可能会遇到系统上线后用户使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可能每个产品都成功,而产品本身也是会不断迭代的。既然这是一个产品同学都应该要面对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不同理解层次的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会如何思考。

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去年由公司内部产技主导,从0到1开发了一款面向企业内部业务同学的数据辅助型产品。

在上线前我们做了比较充分的需求调研,且设计方案也与用户进行了多次沟通核对,用户在调研中表现出的状态也是很期待和欢迎,我们自以上线后用户一定会用的很好,所以信心满满的抽调资源、组织开发,可谓鸡血满满。

然而,系统上线后用户并没有理想中买账,他们没有选择使用新工具而是习惯性的使用线下老工具,而表现出的态度也不如之前那么积极。

面对这种情况,项目团队都表现出很大的困惑,对于产品同学来说,需要努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那么要改变这个现状,到底应该如何思考?

先来看看第一个理解层次:环境

处于环境层的同学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是:这都是你们的错!

环境是什么?是除了自己之外的都是环境,比如让人糟心的领导、同事,不景气的业务和行业,让人不舒适的竞争环境等等。处于这个层次的同学会表现得比较爱抱怨,或者对环境不爽就会寻求更换环境,所以很多同学会频繁的跳槽。

用这种思维长期行事,从事将问题的原因定位到一些其自认为无法改变的事物上,向外推脱和抱怨,故而很难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回到这个产品使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上,环境层的同学可能会这么想:

|  用户说话不算话,明明之前调研的时候说的好好的,上线后就反水!

|  老板自己都没想明白,还让我来做这个事,就是不想看我好!

|  研发和测试问题太多,上线后一堆bug用户爱用才怪!

反思一下,在面对项目不理想的情况,偶尔心情不佳的情况下,你的脑袋里是否会冒出这些想法?但也许你也明白,只从外部找原因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而产品的本职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让自己从这种思维中解脱出来,因为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再往上走一个层次:行为层

在意识到问题不能光从外部环境找原因之外,处于行为层认知的同学的面对问题的思路是:我还不够努力!

这样的同学一般看起来都是很积极乐观,遇到问题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那一定是自己做的还不够,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大不了再多做一点,多加会儿班,多学习一下!

但是努力就一定能收获成功吗?引用《认知红利》一书作者谢春霖老师所举的例子:200年前,人们的日均工作时间长达16小时,可以说他们比我们努力好几倍,但他们的个人产值却不如现代社会的万分之一,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努力只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却不远远不是充分条件!

在这个案例中,行为层的同学会反思自己的职能工作是不是没有做到位,比如:

|    产品同学会想是不是我调研的还不够充分,产品设计的功能还不够完美?

|    后面我要再扩大调研范围,把功能体验做的更好!

但事实也许不是那么简单的,扩大调研范围也许会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做好了几个功能体验用户就能保证用户会使用吗?

所以,仅仅在思考自己如何努力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再上升一个层次:能力层

处于能力层认知能力的同学,他们的思考方式是:方法总比问题多!

什么是能力?就是你能用更多更有效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有选择便是能力。

面对问题,能力层的同学会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所以会在能力的范畴中去寻找答案。

比如如果年终没有升职加薪,那应该是自己结果导向产出的能力不足,或者是向上管理的能力不足,要么是规划总结的能力不足没有很好的展现成果,那么下一步就是在能力方面进行补足。

处于能力层的同学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会在意识到能力不足之后,快速着手改进,从而拓展自己的能力圈。与此同时,他们会将所思所学转化为行动,改进处理方式,提高处理效率,优化处理结果。他们相信一切问题必定都有解法,也定会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回到上面的案例,面对产品上线后使用效果不佳的现状,能力层的产品会如何思考呢?

|  用户没有使用起来,那可能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不够!那么,我应该更深入去理解用户需求的本质。用户的需求是需要被满足带来愉悦,还是需要被解决减轻恐惧?

|  用户需求是真实存在的,需要被满足的,那可能是产品的设计能力还不够!横向基建系统如何能深入不同场景,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使用路径?如何能让用户不启动思考就能知道系统如何使用和给他带来的价值?

|  用户的需求如果是真实存在的,产品设计也能满足需求,那可能是我们推进项目的方式不对!人生来就存在认知偏见,自己熟悉的是最好的,如果系统不与现有的执行流程相结合,仅做辅助型支持的话,推广起来的难度是会比较大的。所以一定要升级系统的定位和推进方式!

能力这个层次,就是我们意识层面的最高层次了,再往下就是潜意识的范畴。

那么,有什么是能力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呢?也许是你选择的问题不对!

第四层:BVR层

BVR是三个词的缩写:Belief 信念、Value 价值观 Rule 规条,处于这个层次的人的思考逻辑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信念?就是你相信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价值观?就是当有A和B不同选项的时候,判断哪个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规条?就是做事的原则和规矩,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

这三个词是我们的底层逻辑,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和判断,那为什么说能力层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升级到BVR层来呢?

因为在解决问题之前,找对问题更加重要!

能力层的同学,遇到问题积极思考解决,是把事情做对,而BVR层则是让我们做对的事情。

正如谢老师所讲的,把所有问题罗列出来一条一条地给解决方案,就像在摊一张大饼,哪头都抓,到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抓住。

真正的高手,会在遇到问题时先不着急解决。会先思考下一共有哪些问题?问题的背后还有什么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关系是什么?哪些问题是核心问题,哪些问题是边缘问题?应该最优先解决什么问题?

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之后,就是去思考哪些是我们能改变的,哪些是我们左右不了的。然后去努力做好能发生改变的。

回到上面的案例,BVR层的同学就会先列举现有的问题:

|  用户操作体验缺乏引导导致部分用户不知道如何使用;缺乏场景设计,不同用户需求不一致功能却是一样;部分数据不可查看等数据可用性问题;用户习惯于旧有习惯,不愿意改变;部分用户不了解…

|  接下来,分析下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仔细分析下来,可以发现因为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和使用场景做了统一化的功能服务,这就会天然带来体验上的矛盾!

|  所以,这个系统的定位不应该是一个直接面向用户的系统,而是提供一套底层能力,去支持不同的业务系统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和用户,去做管理流程线上化的支持系统。

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推导出需要对系统进行重新定位,沉淀能力与业务系统紧密协作来满足业务需求,不是单打独斗妄想用一套功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就算知道了选的问题的重要性,但在做选择的时候,每个人所依照的依据都是不同的,不同的选择又会带来不同的结果,那这个依据的来源是什么呢?

每个人对自己的定位有所不同,也就是到了身份层的思考。

处于身份层的人,他的思考方式是因为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选择这么做…

不同身份定位的人,会配套不同的BVR系统。有时候人们不知道怎么选择,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看起来是一个比较大而空的问题,但其实这个才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的顶层设计。而有了这个顶层设计之后,我们的人生和追求就会有了长线的方向,就不容易被眼前和别人的评价轻易的左右。

给自己做身份层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三个问题出发:

1、我擅长什么

2、我的兴趣是什么

3、我能为世界贡献什么

如果把这三个问题都画成一个圆圈,那么他们三个的交集叫作甜蜜区,就是我们可以给自己的定位。

再回到上面的案例,处于身份层思考的人会想,我到底要不要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同身份定位的人他们对待这个事情的态度也会截然不同。

|  比如,项目中的产品是个不愁生计的富二代,工作就是为了找些事情做充实愉悦自己。那在面对让他迷茫和痛苦万分的情况时,他可能会选择离开,或者跳脱出这个项目,因为他觉得让自己不快乐的事不值得做。

|  比如,项目中的产品把做产品当作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工作最重要就是保稳,保障稳定的收入和工作机会。那么,面对结果不确定性强的挑战型项目,也许他就不会选择去冒险。就算是接手了这个项目,可能也会更仔细的跟老板保持问题同步,按照老板的指令和预期解决问题,保证自己的绩效结果有一定的稳定性。

|  比如,如果项目中的产品把做产品当作实现个人成长和价值的人生目标。那么探索新的产品形态,尝试新的项目形式,为不同的用户创造产品价值,并从中收获新的经验和知识,这些就会成为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不断坚持将项目推进下去。

人对于问题的思考如果能达到这个层次,其实已经是组织中的佼佼者了,那么再往高一层思考的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第六层:精神层

在这个层次里的人,他的典型思考模式是“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什么是精神?就是你与世界的关系。人生的使命是什么?你能为世界和社会带来什么改变?

在遇到问题时,精神层的人会思考,我怎么做才能为别人带来好处?如何做才能帮助到他人?我做什么才能为组织、社会、人类带来价值?

这些问题一个个都好像在直击灵魂,每个人小的时候都会畅想自己会为世界创造些什么,但是越长大越不敢抬头想。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人能够胸怀天下,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最终站在世界之巅,引领人类向前发展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因为要想真正成为这样的人,不仅能够拥有伟大的情怀,还需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身份定位,并匹配足够的能力和付出超凡的行动力,才有可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改变。

再来看上面的案例,如果是时代的伟人会如果思考这个问题呢?

其实,我也不知道…希望有一天你能为我解答这个问题吧~


以上,NLP六个理解层次就都介绍完了,我们在以后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都可以用这个模型来反思下自己的思考方式是按照哪个层次的方式来思考的。如果这个层次解决不了问题,那么是否需要再上升一个层次来思考。

最后简单来说一下,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理解层次,应该怎么做呢?是要一层一层的自下而上的练习吗?

答案是,直接进行顶层设计!

也就是从精神层开始,设计我们的使命和价值;

然后,通过挖掘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结合使命来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

而后,给自己匹配一套适合定位身份的BVR系统,找到符合这个身份的能力圈;

通过努力来培养自己的能力,最后再通过环境来分析和整合资源。

通过这样,我们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或者职业生涯进行一个长期的有目标的规划,可以帮助我们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面对挫折和挑战的时候,给自己足够的判断力和动力去克服困难,努力前行。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要追逐的那一缕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