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乐哉;归心,美哉
翻一翻历史,品一品诗词。让自己处于诗人们当时的历史中,跟随着他们的感受而喜怒哀乐。有的诗人风流不羁,有的诗人玉洁冰清;有的诗人奔放,有的诗人婉约。今日要说的这一位却是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本可以身居高职的他为何愿意放弃一切,甘心做个种田人呢?
他生活在东晋时代,中国当时正处于南北分裂局面,战乱、暴动此起彼伏,再加上政治腐败,这委实不是陶想看到的。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渐渐对朝廷、社会产生了极度的失望之感,所以后面他的归隐倒也顺其自然了。陶的归隐既是消极退避,又是无可奈何的明智选择。王安石虽也选择退隐,但却没有陶如此的淡泊、洒脱,他怀揣报国之心,立志变法,却因触及许多地主、官僚利益,最终无奈隐退。一个自愿回归,一个被迫归隐。结局虽相同,但过程却截然不同。人生总会有很多无奈的事,陶看开了,便也能坦然接受了。
但陶渊明少年时也曾有鸿鹄之志,希望“立德立功立言”,如他所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渴望施展自己才能。想入仕也与曾祖父陶侃、外祖父孟嘉有关,官宦世家,也想像祖父辈他们那样成功,可却报国无门,立功无望,在上下求索中陷入穷途末路,悲守寒庐。后以诗文为寄托,忘情于田园,以恬淡解忧愤,化平淡为真趣,成为一个闲逸的田园诗人。
陶一生共入仕五次,第一次是为了年迈的母亲,最后一次是为养育子女,中间几次都是因为想要施展自己的雄心抱负。可每次都仅仅数月,便辞官回乡,只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朝廷的内乱。在桓玄手下做过事,后因其有篡位之心而辞官,后追随刘裕一同讨伐桓玄,没想到也篡位。一次次满怀信心,却又一次次失望,他便真的不再对为官充满热情,索性回家做个种田人。虽然有时庄稼收成不好,却也安心。虽然每天要起早贪黑去种田,却也能和其他农民一起饮酒,畅谈,耕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是惬意的。
他渴望能有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正如他所描述的“桃花源”,土地肥沃,小孩子和老人一同玩耍……皆是他内心真实想法,与当时现实大大相反,他不喜欢民不聊生、污浊黑暗的社会,他渴望有一个美好、安定的环境,故远离世俗。
他想归隐也与自己的亲人有关。不知是不是天意弄人,母亲病逝,第一任、第二任妻子相继过世,表妹离世,弟弟又去世。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的伤心又该与何人说呢!不过,虽然内心十分悲痛,却也更加坚定了不再为官的想法。而他,也真真切切地做到了。
当代社会,物欲横流,若是你身居高位,你会义无反顾说退出就退出,你,会舍得吗?在陶渊明那个战乱黑暗的年代,他却还能够超然物外,追求本心,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文明,到底在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还是一点点的吞噬着我们的本心?只希望,勿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