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二中记忆(6)完结篇
马维玺老师,从二中的学生成为二中的优秀教师,是早期的庆阳师专学生。那个年月考上庆阳师专的学生凤毛麟角。
马老师是天池人,天池在北宋就是互市了,民间叫做天子集,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交易的地方。什么意思呢?就是皇上设立的集市。“天子”二字,各位读者仔细掂量。现在民间还是把天池称为天子。
回到马老师身上,马老师是一个话不多的人。某一天,学生突然给他来了个惊喜,他才想起当天是自己的生日。不知道给马老师祝福生日的那些学生可还记得,你们从哪里知道他的生日的?
黄志远老师是当时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到底该怎样教书,他是我的引路人。老黄同志属于钻研型教师,我和他合作过一个项目——给语文教材的注解挑毛病。进行了一大半,老黄同志当了主任,教材也有了较大的变动,就不了了之了。
没有几年,老黄去教育局的教研室当主任了。
学校还有当年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校医赵文章。
门卫室里还有个戴鸭舌帽的杨俊哲老师,正宁人,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草书,是于右任的风格。牛巨堂老师不但收藏了杨老师的书法作品,还收藏了杨老师的宝贝女儿。
不断有网友提醒我也写一写他们当年的老师,这里能想到的还有这样几个老师:
张天仁和王永琴,两口子都是英语教师,工作认真,在二中工作到退休;
高雄伟,连续多年高中部唯一的化学教师,听说身体不太“雄伟”,珍重啊!
韩玉学,一个头脑反应特别快的数学老师,没有坚持到退休就匆匆离世,令人唏嘘!
许治峰,当年和蹦蹦车过不去,受了重伤。住院治疗期间,我临时带过他所教的班级,发现了一个有写作天赋的学生张莹莹。这个孩子的一篇写家乡的作文获得了《语文报》的什么征文一等奖,好像也给我发过证书,忘了。我惦记的是她现在还有没有继续写作?
韩志龙,个子比胡东风还高,代表了二中的高度,已经有二十多年未见了。
梁建伟,庆阳师范的优秀毕业生,政治教师。后来转行从事行政工作,什么级别,咱也不懂,咱也不问。某年中秋节,我在陇东中学收到过他送的月饼🥮,一直没有当面说谢谢。
邢旭东,人帅字好,教导处干事。后来去武装部穿了军装,更帅了!
刘明和我同一年从二中毕业,考上了庆阳师范。八十年代的庆阳师范可是香饽饽,他在那里遇到了更香的她。
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可爱的学生,留待以后慢慢回忆吧。
——————
我在前文中提到,二中的校容校貌的彻底改变始于黄校长,后来的孙校长、胡校长以及现在的刘校长通过多年的建设,让校园变得越来越美。去年七月,在东风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二中校园,记忆中那些烂房子不复存在,一所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学屹立于曲子中街。
顺便说说东风,官方名字是胡东锋,大家都喊他东风。东风是个有温度的人,每当同事家里有红白喜事,他总会问“钱紧张吗?需要的话,张声!”尽管他也不富裕。后来成为二中校长,成绩斐然,也在意料之中。对内能够调动积极性,对外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为学校争取资源——这正是一个优秀校长所具备的品质。
现任校长刘会萍,二中历史上唯一的女校长。我只知道她物理教得好,学生欢迎,现在才知道人家也很会当校长。
——————
我的《二中记忆》发表以后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留言,很多人都说二中留不住优秀的老师,也留不住优秀的学生。
这是由二中所在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曲子本来就是过往之地,交通便捷。现在随着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开通,南下庆城北上环城都是二三十分钟的事,人员流动会更加频繁,二中的面临的挑战会更加艰巨。
所有对二中教育有思考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
从八十年代以来,一中的县城虹吸效应、名师效应以及学生考入名校的效应就已经开始了,这些效应都是二中无法拥有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倒觉得人员流动很好,如果能够流动到国务院,岂不更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二中最知名的校友——赵昌文,经济领域的知名专家。
没有哪个父母,希望孩子永远留在身边;没有哪个老师,希望学生没有出息。
教育本来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多年来不管二中的学生流向县城,还是流向别的学校,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二中对他们的培养。从网友们的留言来看,二中的学生是懂得感恩的人,他们会永远记住二中的好,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