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心情随笔随笔散文

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

2017-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自在兰舍

死亡是每个人这一生都要面对的主题。除了面对自己必将死亡的结局,还要在前往这一归宿的路程中,不停地面对周围亲人、朋友的相继死亡。如何面对和接受死亡,也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和接受生活。

年老者的逝去往往因生命的惯有规律而让人更易于接受。年少或青壮者的意外夭折,往往更令人震惊,更易于令人倍感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谁又能确定,自己的生命会在哪一天戛然而止?

我时常思考关于死亡的命题,因为生和死原本就是人这一生的两端,是人的一体,只谈论生而拒绝谈论死,犹如掩耳盗铃一般自欺欺人。

母亲今年66周岁,以她长期疾病缠身的状况,能够活到如今,用母亲自己的话来讲,已是当初所未曾预料的。有时候我会想,假如有一天母亲去了,我该做些什么、怎么做。为了让病痛一生的母亲在逝去后能有个好的归宿,我甚至专程研读了相关书籍,只是希望母亲有朝一日真的告别人世时,我能按已知的助她顺利往生。

这些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想,在日常默默地做,无法与外人道。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讳于谈论死亡,避之唯恐不及。虽然每一个人在内心里都知道,死亡是人最终的归宿,是任何人都无法绕过去的命题。但对于死亡的恐惧,使得大多数人都努力无视着这个现实,假装看不见,假装死亡是遥远的事情,假装死亡与自己无关,从而不去思考死亡的存在与意义。

现代的人们接受着各种各样新鲜事物与科学知识的教育学习,可对于生命整体的意义和生存息息相关的主题,却茫然无知,没有人教导人们死亡是什么,该如何面对死亡,死后的希望是什么,生命的真相又是什么。因此,当家人或亲朋好友濒临死亡时,人们常常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帮助他们走完人生;当他们去世之后,也无法想象他们将何去何从,或者应该如何继续帮助他们。

乔达弥的儿子一岁时夭折,她伤心欲绝,抱着儿子的尸体祈求佛陀让他复活。佛陀说,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来一粒菜籽,我就答应你。

乔达弥即刻动身来到城里,一家家敲门叙说原委,得到的回答都是“我们家已经有很多人过世了”等她走遍全程后终于明白,佛陀的要求是无法达到的。她把儿子的尸体掩埋后回到佛陀那里说,我开始懂得您给我的教法,悲伤让我盲目,以为只有我受到亲人死亡的折磨。

死亡就是生命的事实,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了解死亡和临终真相的意义,能够让我们以更澄明、透彻的心态看待现在的生活。

西藏佛教大师索甲仁波切曾对他的学生说道“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通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究竟的快乐。”

我想,这正是思考和探究生死真相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