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终其一生,我们都为皮囊所累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读《皮囊》:终其一生,我们都为皮囊所累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有吗?
有的吧。 --《皮囊》
蔡崇达写了一本书,就叫《皮囊》。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在妹妹的推荐下,我看了这本书,看完第一遍的时候,心里堵的慌,想着写点感受,可是又迟迟下不了笔。直到现在看了第二遍才决定下笔。
《皮囊》一书除去后记一共有14个短篇,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在温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
来自网上
-1-
第一遍的时候,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舍不得放下。读完之后又有种舍不得读完的感觉。
作者在前面几篇写得太真实了,仿佛就是在写我的生活经历,仿佛我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人。对于这本书,在作者写关于亲情的几篇里,我跟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特别能感同身受。我能从里面找到关于自己的影子。
在看到《母亲的房子的》时候,我就忍不住的颤抖,忍不住的流泪,母亲是个倔强的母亲,即使借钱也要把房子建完,即使是房子面临着要被掉的事实也依然坚持要把房子建完。文章中的作者和他的姐姐一开始的时候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母亲非要拼死拼活盖好房子,为什么不多为他们着想一点。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就特别能理解母亲的做法,母亲盖房子不仅仅是为了父亲,更多的是为了一口气,为了尊严。因为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的人,小的时候,家里穷。总免不了遭人白眼,那时候家乡人的标准就是不管怎么样,每家每户都要盖一栋称得上的现代房子的房子,盖的越气派就越有地位,而那个时候的我们,住的是瓦房,甚至连生计也成了问题。
爸爸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出去外面闯荡,剩下母亲与我们相依为命,那时候的母亲,每天要干好几份工,任劳任怨,不辞辛劳的工作。只是为了攒钱,要盖一栋好房子。
后来,在爸爸和妈妈的坚持和努力下,我们有了一栋能算是称的上是房子的房子。
再后来,我们举家搬往大城市,但是妈妈依旧要坚持回去给家乡的房子重新装修,加盖楼层,她自己亲自找的工程师,亲自监督,又亲自挑泥搬砖,看着房子一点一点的装修到完工,我相信她那兴奋的心情无人能比。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不能妥协,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重要,更让我们为之去努力。
就像文中作者说的,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
-2-
还有另外两篇使我比较有较深的共鸣的就是《我的神明朋友》和《张美丽》。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共鸣是因为我也是从小生活在农村,作者在文中有一段话形容的特别合适,在我老家这个地方,伺候神鬼并不是多么特殊的职业,就如同看病的、打鱼的、卖菜的……乡里谈论起他们,并不会因此加重口吻,如同集市上的任何一个店铺交易一般,还会像计较斤两一般,对比着各个“巫女”的能力和性价比。
在我们家乡,神明是万万不能亵渎的,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神明,分明掌管着不同的事务,如果说有什么难事或者解不了的难题,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去求助神明。对于神明一定要有敬畏之情,还有平时逢年过节的也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
对于这些从小耳濡目染的事,我把这归结为一种信仰,每个人都有信仰,当我们遇到什么事情不能解决时,总得有点信仰来支撑我们。
至于《张美丽》这篇为什么说也会有感触呢,因为张美丽太时髦了,她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她有思想,有价值,可又无奈她是生活在一个落后的小镇里,特别是在那个年代的小镇的,她的做法也许可以给时代所接受,可是却不能为封建的小镇所接受,她这么做就是伤风败俗,最后她只能落得撞死在祠堂门前却依旧不能为家里和祠堂所接受的下场。
大概这就是讽刺吧,即使已经改革开放不知多少年过去了,但是在那个时代,在某些地方或者有些偏僻或者乡下的地方他们的传统思想依旧根深蒂固,这也是比较悲哀的一件事吧。
这是书中感触比较多的几篇,在于前面,作者实在是厉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清淡朴素的语句却让人感同身受,字字诛心。
正如李敬泽在为本书中写的序那样,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
又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的,写这本书就像一个医生,最终把手术刀划向自己。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真实而又清楚。
我想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多多少少能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好的文字总是能直达人心,能让读者有所悟有所想。
-3-
说完这些,再说说文中一些我不太能苟同的,对文中作者写关于朋友的那一部分我个人是有一些意见的。或许每个人看完的感受都不同,又或许是以我的见识无法理解作者所真正要表达的东西。
总之在写朋友的这部分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作者太过冷漠,冷漠到让人怀疑他真的是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去写他们的吗?
在他笔下的朋友没有一个好结局,乡下阿小差点残疾,香港阿小父母生意失败,自己沦为高级技工。天才文展流落异乡,这辈子都无处安生。而追梦的厚朴更是客死他乡。
我觉得作者写得太无情了,不愿意给我们一点希望。同时我也觉得有点太夸大其实,夸大的我觉得这些人物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然后通过他的的笔下向我们传达一些赤裸裸得事实。
然而,我终归是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事实。我宁愿他们都能各得其所,而不是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除此之外,我觉得这还是一本值得大家去看的一本书的,也许你看的又会有所不同。就像书的最后普鲁斯特说的,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最后用文中第一章阿太的生活观来结尾吧,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