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自然长出来
-温暖的金小仙林湖(2021.09.14)
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有很多变式问题。如何将问题带到学生面前呢?比较常见的做法是解决问题,即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不同,掌握方法。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姑且称之为“让知识自然长出来”。
以《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例,怎样让知识自然长出来呢?以下就以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做说明。
【第一部分:概念和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共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共有6个面。
师: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根据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的表面积要怎样计算呢?
生:长乘宽加长乘高加宽乘高的和再乘2。
师:这种计算方法,算式该怎么写?
生板书:(长×宽+长×高+宽×高)×2.
师:按照运算顺序,需要先算括号里面的长乘宽、长乘高、宽乘高,那么,这三个部分分别算出的是什么?
生:长乘宽算出长方体上面或下面的面积,长乘高算出长方体前面或后面的面积、宽乘高算出长方体左面或右面的面积。
师:也就是说已经算出了长方体几个面的面积?
生:3个面。再乘2就得到了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也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除了这样计算,还有什么办法?
生:长乘宽乘2加长乘高乘2加宽乘高乘2。
师根据生口答板书:长×宽×2+长×高×2+宽×高×2。
师:这种方法先算什么?与刚才那种方法有什么关系?
生:先算上面和下面的面积、前面和后面的面积、左面和右面的面积,最后再相加。也就是把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算出来。这种方法与刚才那种方法符合乘法分配律。
以上为概念和意义的学习,旨在为后面以变式为载体,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做好准备,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围绕实例,逐步完善和丰富】
一、计算表面积
师出示实物如下图:

师:把这个长方体盒子用彩纸包起来,要求一共需要多少彩纸,就是求什么?
生: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就是求几个面的面积?
生:6个面的面积。
师: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算五个面的面积
师让学生看到长方体纸盒的上面,生看到上面被挖了个圆洞。

师:现在计算需要多少彩纸?跟刚才的计算方法还一样吗?
生:算出长方体表面积后,再减去上面被挖去的圆洞的面积。
师:那算的还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吗?
生:不是。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是6个面,一点都不能少。
师:还是这个长方体,放在桌上不能移动,要给表面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怎么办?

生:也是5个面的面积。
师:哪5个面的面积?
生:上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
师:比较一下这两次的计算,有什么相同?
生:都不是计算6个面的面积。但是,又都可以先算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计算。
三、计算四个面的面积
师:还是这个长方体,如果要在一周围上其他颜色的彩纸,那么需要多少彩纸,就是求什么?还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吗?
生:不是,只是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之和。……
四、比较总结
师:从长方体的表面积出发,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是不是?结合刚才的问题解决,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生:……
师:在这里,长方体的表面积就像是根,然后在它的基础上长出了更多的问题和方法。因此,看上去很多的内容,其实我们根据关系进行梳理,就会发现只是那么一点儿。这样看来,你觉得数学还难不难?
生:不难!
不论学生回答是否完全出自真心,但是仅从逻辑上而言,推理没有毛病,因此,如果能以上述片断的教学助学生认识更多,体会更多,则要归功于对关系的梳理,促结构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认识负担的减轻以及情绪压力的减小。
就像做面包,起初只是一个小面团,发酵后变成很大。需要饱腹时,“很大”的视觉观感功不可没;而掌握本质时,则物质还原很是重要。由长方体表面积出发,可衍生出更多问题,此时,面团在发酵;而为了能够形成科学的认知,则需要把握本质,也就是透过面包看到内核的面团。何时向哪个方向?因实际情况而定。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面团发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