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英雄回家
历时183天,三位航天英雄在轨飞行整整半年,今天终于顺利返回地球家园,回到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
曾在小张先生7、8岁的时候,带他去北京军事博物馆看过杨利伟第一次太空飞行返回地球时乘坐的返回舱,像一个大瓮,通体焦黑。
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要经历1200度左右的高温,可以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温度体验。
今天三位航天英雄乘坐的返回舱,是我国第七次载人航天飞行器。返回舱一侧乌黑,一侧仍透着漂亮的金属光泽。
父亲母亲,姐姐、妹妹、妹夫,还有我们夫妻俩,一大家子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航天英雄返回地面的电视直播。
航天员出舱时,自己是无法站立的。他们在太空钙质的流失是地球的40倍,骨密度迅速降低,骨骼变得异常脆弱。
但是,这个过程是可逆的,经过2——3年的康复治疗后,基本能够恢复到正常状态。
另外,人的生理结构是为适应地球而设计的,体液也大部分分布在下半身。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时,始终处于失重状态,体液也在失重状态下不得不重新分配,涌向人体的上半身。
所以,航天员在太空中和返回地面时,脸部看上去都是肿胀的。
脸部肿胀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最险恶的是头部长时间充血,影响心脑血管,一半以上的航天员视力会受损,他们的嗅觉、味觉等都会受到影响。
受损的视力,有的很多年都无法恢复到正常。
航天员在太空返回地球时,会从失重状态一下子进入超重4-5倍,特别是前胸和后背,承受的巨大压力有几千斤重,航天员的五脏六腑都受到强烈的挤压。
返回舱返回地面时,还要经历一段黑障区,虽说时间很短,但是想想舱外1800度左右的高温,航天员短时间内又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络,他们要承受怎样的心理和生理压力。
我们国家是1992年才开始实施载人航天飞行计划的。
短短30年间,中国的航空航天载人事业就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这是几代航天人用心血,甚至是用生命的代价才换来的。
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说:“就算付出生命,去实现一个民族的梦想,这是值得的。”
电视画面中,出现在北京航空航天指挥中心的面孔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充满活力,让电视机前的我内心无比激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后继有人!
在人类载人航空航天事业中,有22位航天员在飞向太空和返回地球的过程中献出了生命。
其中,有11位是在返回地时球发生的不测。
向伟大的航空航天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