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路
“宝兰”高铁开通了,身边朋友们着实赞叹高铁时代为山区乡农带来了福音,也祝贺我以后回故乡方便了。的确,这消息令人欢喜万分。
我两岁时,为了谋得更好的生路,父母亲从甘肃河东老家迁居河西走廊,我也随之来到了现在的生活地。记忆中,山大沟深、靠天吃饭、担水挑粮、洋芋蛋儿吃一年总是大人们形容那里的代名词。但老家也是爸妈时常想念的地方,每隔三五年,一到冬天农闲时总会盘算着回去一趟。
起初回去是我刚上小学时,跟着父亲周转了几段大汽车,进山后颠簸不堪,车后尘土飞扬,车里四处窜土。下车时衣服上、脸上都是一层土,嘴里也硶的难受。父亲说后面的路就得步行了。正值冬季,山上光秃秃,坡面都是平整好的庄稼地,虽然看不出准确的形状,但层层叠叠,一山连着一山,也如天作一般令人叹为观止,远远还能看到对面山上的人家,高高低低,少的三五一攒,多的一二十成片,如同爬在山面上的星斗。山面上人走多了踏出来的小山道弯弯曲曲爬着。我们沿山道一会上坡,一步一步直不起腰,一会下坡,吃着力慢慢下,否则陡的地方一脚滑下去就滚洋芋蛋了。山连着山,从这面上去,又从背面下,从这座山盘旋到另一座山,上山,下山,记不清几个来回了,我已两腿发软,腿肚打颤,一遍遍问父亲还有多远,父亲只说快了,快到梁上了……那段走山的时间足有三个小时,太阳落山时分我们到了。木头搭建的院门,底部是很高的门槛,奶奶一身深蓝色的粗布衣,上身是个盘扣大襟,腰里系着个满是灶土的围裙,两手合抱在围裙里,静静倚着门框,看见迎面走来的我们,还未认出时,父亲便哽咽着叫了声“妈”……
奶奶家在半山腰上,周围共3户人家,村里人把这里叫“前咀”。房门前有条土路,走下去山底还有十几户人家。每天早上天刚亮,家里小叔就要下山去担水,一口气挑上四五担倒进缸里,足够全家一天吃用了。山底下有大小5眼泉,泉底突突突不停冒水,清粼粼的,早上总是泉最满的时候,村里人早起首要的就是挑水,人吃的备好了再拉上牲畜去饮水。那时候,老家生活依然是困难的,最常吃的是荞麦做的面条和馒头,有时候还有糜面、黑面馍馍,白面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换点。当时吃食上我不习惯,但渴了的时候,奶奶总会从厨房灶头旁的土窗里拿出个黑色罐子,里面装满了一早烧开的水,喝下去清凉凉、甜丝丝的,我最爱喝。
后来,陆续回去过几次,最近的一次大概是4年前,火车、大巴转战到县城后,坐上了小叔提前联系好的面的。出了县城,沿着山路上上下下,一路上真是战战兢兢,但就这样走了一个多小时后也没路了,再步行半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家。那次去,我带着5岁大的孩子,尽管舟车劳顿,但他似乎一点都不觉得疲乏,反觉像是玩过山车一样兴奋。进家门,婶婶给我们端上了自家炸的油饼,香甜酥脆,孩子两手握上吃得没了话。我也和叔叔、婶婶说笑不停,但脑海中一直闪现着当年倚在门口的奶奶,总是忍不住地看向院门。厨房里原来的橱窗在翻修房子时也改加了窗门,我特意拉开看了看,已不见曾经那黑罐子……
高铁开通后,老家微信群也热闹起来,看着穿梭于山间,绿油连绵的山峦,还有竹排样梯田照片,让人只觉像是旅行一样,一个时辰即到省城,乐呵劲儿溢于言表。早年干旱,泉水已枯竭,现在老家人也吃上自来水了,总感觉心里还是清凉凉当初那个甜! (写于2017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