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本好书读书笔记

《阅读与写作讲义》读书笔记(二十一)

2022-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老鹰四十

书名:《阅读与写作讲义》

作者:吴军

分享主题:杜甫|形式与内容哪一个更重要

为什么中国诗歌到了唐代以后在走下坡路,为什么无法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提高呢?其实不仅是诗歌,各种艺术都未必能做到后人超越前人。“越来越高”这样的规律只适用于科技发展或者经济的发展,不适合于艺术。具体到诗歌,唐朝之后,它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基础和需求不存在了。

诗歌在唐代达到高峰有两个标志,一个是题材丰富了,另一个是诗歌的各种形式定型了。这些都是唐代人的创新,以后的文人其实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太多的突破。今天重点通过我对杜甫的阅读,来谈谈唐诗在形式上的创新,以及这件事对写作方法论上的重要性。

到了唐代,类似于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的古体诗还存在,但大家写得更多的是格律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在格律诗中,不仅诗的长短、字数有规定,一首诗的韵脚要固定,中间不换韵,而且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也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各自对仗。写诗符合这些规范,就被称为工整,否则就不工整。

在唐代诗人中,写诗最工整的是谁呢?是大家熟知的诗人杜甫。就拿他被范闲借用的《登高》来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有三佳。

1.内容佳

这首诗是杜甫在重阳节登高有感而作,寄情于景,写透了他对人生的感悟。虽然这首诗只有56字,内容却极为丰富。比如第一句就写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而且宏大的场景和工笔写实相结合。在这个意义上,我不由联想到了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创世纪》。

2.气势佳

曾国藩在论文章之道时讲,文章的气势要雄奇。杜甫的这首诗景象宽阔、气势雄浑,特别是中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四句。

3.格律佳

对于律诗来讲,颔联(即第三、四句)和颈联(即第五、六句)需要对仗,至于剩下的首尾两联,只需要平仄对应和押韵即可。但这首诗很特别,四联句句对仗都非常工整。后人评价它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明代的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在他的《诗薮》中说这首诗:“(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而且说他不光是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根本就是古今七律第一。

诗歌的形式受到严格限制,写起来束手束脚,写诗是不是变得非常困难了呢?吴军老师的看法是,恰恰相反,律诗因为有章可循,入门反而并不难。这就如同你学习开车,一本驾规和驾驶指南在手,照着学一个周末就学会了。但是如果不给你那些规定,让你随便来,可能学一个月也学不会。

诗歌在有了定式之后,诗人们要做的事情,其实不是凭空写诗,而是在“填诗”,就如同我们说的填词一样。吴军老师在前面讲了日常要用到的各种应用文的写法,其实也就是给大家一个格式参考,让大家来填入内容。

杜甫有四个写诗的原则,其实大家都可以学习,平时写作都用得上。

1.在主题的选取上,多以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经历和人物来描写。

文章该不该写,写什么不写什么,比怎样写更重要。至于什么该写,最简单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重要性,另一个是自己熟悉能写得好的内容。

杜甫绝大部分诗,写的都是对他触动很大的生活经历、当时大事件、在重要地点的感悟。杜甫成就最高的时期是在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这时一方面他的创作水平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另一方面他经历了太多值得记录的事情。比如他的长诗《三吏》《三别》都是那时期的作品。那时,他每听到朝廷、官军传来一个好消息,都会写首诗;遇到他感受特别深的事情,无论是喜事还是伤心事,都会写诗记下来,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寄情于景,在叙事的过程中抒情。

我们在前面讲写日记时提到过,每一个人看到一件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把当时的想法写下来很重要,但是写想法需要有真实的场景为背景,这样别人读起来才有味道,能够引起共鸣。当然,自己的想法要写得入木三分。

杜甫很多诗也都有这个特点,除了前面的《登高》,他在“游玩三峡”时写的五首咏怀古迹诗,是在叙事中抒情的代表。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我们这里看其中写王昭君的一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王昭君的故里,感叹她的遭遇,远离故国之怨,难以言表。当然,作者也是通过王昭君的身世感慨自己的遭遇。其余的四首,也都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遂的悲怨心情。

3.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少发议论。

还是以上面那首写王昭君的诗为例,八句中前七句都是客观记事,只有最后一句是作者一点点感慨。但是读者通过前七句,已经感受到一种苍凉的韵味了。

4.在格律诗原则不变的条件下,提升表现力,这是我们常说的在边界内做事情。

很多人在写作时不喜欢受限制,觉得不受限制发挥的空间更大。是否如此呢,这就要看一个人驾驭文字的能力有多强了。和杜甫这种讲究形式的诗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讲究形式,而更重视真情实感的大诗人李白。李白号称“诗仙”,这个仙字不是白说的。像《蜀道难》《将进酒》这样的诗,李白之后是不再有人能写出来的。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向杜甫学习更现实,在一定章法甚至定式的范围内,选好主题,情景结合,侧重客观描述,灵活应用规则,练习一段时间就会有进步。

️我的理解:

吴军老师在这一章介绍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除了向李白那样的天才人物,我们普通人向杜甫学习更现实,在一定章法甚至定式范围内,选好主题,情景结合,侧重客观描述,灵活运用规则,练习之后就会有进步。就和我们跑步一样。

思考与践行:

年轻时候读《笑傲江湖》,共情的肯定是令狐冲,觉得自己也是非独孤九剑不学。

后来年纪渐长,终于承认自己即使学了独孤九剑也到不了这个水平。我们就是普通的五岳剑派的弟子,就按照规矩老老实实一点点学招式架子。这样我们起码能做好一个正常人。

按照章法,选好主题,情景结合,客观描述,灵活应用。

️课后练习

今天再读我最爱的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哪里好: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上阕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恰恰相反,登高从“天高风疾猿啸哀”开始到“潦倒新停浊酒杯”,从宏观到微观的写法;而《定风波》则是从小到大,从“莫听穿林打叶声”到“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