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问卫君

2021-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秦三十二

冉有问:“夫子要在卫国出仕吗?”子贡说:“我去问问。”拜访孔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又问:“他们会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又得到了仁,有什么怨恨呢?”子贡出来后说:“夫子不会到卫国出仕。”评论者焦点都集中在卫庄公(卫蒯聩)与卫出公(卫辄)的是非对错上,评论数百字,只有王令(字逢原)用十个字的概括“贤兄弟让,知恶父子争矣”最为简洁巧妙。伯夷、叔齐是兄弟,互相谦让国位,孔夫子认为他们是贤人,那么他不赞成卫国父子争权的态度就很明朗了。晁说之也有类似的话,但总结的意思不同。尹焞(字彦明)的看法与王令相同。只有杨时(字中立)表示:“现在评论者都说(孔子)认同兄弟谦让就能得出他厌恶父子相争,这已经背离了孔子本意。”他这么说的意思不太明白。

卫辄是是中国春秋时代的《卫辄拒父》典故中的人物,卫国太子卫蒯聩因违抗卫灵公之命出逃国外,后来他的儿子卫辄继位,拒不接纳父亲卫蒯聩回国。卫国宫禁之内作风奔放,我小时候读有关故事,常感到面红耳赤,大呼受不鸟。孔老夫子自然也不待见。

容斋随笔·随笔卷三·冉有问卫君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说者皆评较蒯聩、辄之是非,多至数百言,惟王逢原以十字蔽之曰:贤兄弟让,知恶父子争矣。”最为简妙。盖夷、齐以兄弟让国,而夫子贤之,则不与卫君以父子争国可知矣。晁以道亦有是语,而结意不同。尹彦明之说,与逢原同。惟杨中立云:“世之说者,以谓善兄弟之让,则恶父子之争可知,失其旨矣。”其意为不可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