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故事故事民俗

宁化中元节

2017-09-07  本文已影响9人  清风朗月7204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就到了中元节了。

按我们宁化人的说法,中元节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所有过世的人到了中元节,都可以出来到处游荡,赶集热闹。

所以还在世上的孝子贤孙们,就要给他们做好系列的准备,迎来送往,每道程序都要周到。

首先当然是要给他们准备好盘缠。也就是纸烛冥币类的东西。

香烛比较简单,直接称斤买来就是。

但是那个纸却很讲究,买来的是一沓沓黄黄的长条纸,要先从家里翻出老古董铜钱印。类似于公章,不过是铁质的。一头有着铜钱纹,另外一头比较粗,用棍子一下一下敲打密密的印在纸上。(好家伙!这就是自制钱币呀,不过是冥币罢了)

你要从村中走,一定就能听到此起彼伏,拼拼空空印冥币的声音,好不热闹。等敲好了以后,再把长条黄纸裁二道,变成方方正正的一沓沓,然后全家老少都出动,把正方形折两折成长方形,像奏折一样,折多了码整齐备用。

现在都比较省事了,市面上很多现成的金元宝或串银,各种面额的冥币更是琳琅满目,

但这种黄色铜钱纸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比较易燃,引燃效果好,所以大家多多少少还是会准备一些。

香烛纸钱,一般都是早早就备好了的。我们小孩都盼望的七月半丸子,则一般在七月14这天制作。

这种丸子是用米粉做的。先把米拿来泡熟,磨成浆,压成粉,然后加糖搅拌均勻,就可以开始捏丸子了。

图省事的人家就搓成长条型或者圆形。

我们小时不着急,先去踩来俗语叫“吊子丽”的果籽,辗去表皮取出黑硬小的籽来。欢天喜地送到妈妈手上。

因为那时候我的妈妈做的丸子就特别精致。她会做很多种花样,小狗,小鸟信手拈来,比较复杂的,还有什么状元拜塔、母鸡带小鸡等等,等等。

其实做七月半丸子就跟现在小孩捏橡皮泥差不多的意思。只是我们那时候只有泥土块可玩,不知道橡皮泥为何物。所以捏七月半丸子就成了我们一个特别美好的向往。

七月半丸子其实就是给祖宗们出来玩耍时准备的干粮。所以做好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供奉。我们这边俗称点火

点火比较复杂。除了灶君、正厅,还有什么土地爷呀,村里各庙啊,一个也不能落下。婶婆们带着孩子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跑,上香,点烛,供奉食品,放鞭炮。

虔诚的婶婆们还要絮絮叨叨的跟神佛们念上一段,什么保佑全家老少平安,保佑某子发大财,保佑某媳生儿子,保佑鸡鸭狗怎样怎样……真是难为这些神佛们,受了一对七宝烛,倒要忙得团团转……

到了七月15这一天,上午倒是比较简单了,偷懒的人家,只用在自家正厅点点火就可以了。到了下午,又要忙着做擂茶。

擂茶,也是我们这边特有的一种食物,制作起来也比较复杂。

首先婶婆们会去田间地头寻找各种各样中草药。比如薄荷,益母草,车前草等等,采回家洗净切碎再放到擂掰(我们这特有的一种器具,里面有条纹,把食物放进去再用粗棍把食物磨碎成末)擂成酱状,可以放些生花生米下去擂,煮出的茶更香甜,备用。

把各种豆子,如花生,玉米粒,芸豆等等拿去高压锅压烂,备用。

买点大骨头或者排骨或者鸡鸭肉当汤底,备用。

粉干,开水过一遍,用冷水冲毕。备用

然后煮一大锅的水烧开,放一点豆角,腐竹,豆腐泡,海带,木耳,黄果等食材,最好再加一点瘦肉和小肠段下去。

等这些食材都煮熟了以后,再把各种豆子汤底、粉干放进去滚一滚,加调料,最后再把那些青草末放进去滚一滚,喜欢吃葱的也可以把葱洒下去滚一滚,就可食用了——不,一定要先拿去供奉以后才能食用。

按照风俗来讲这一下祖宗们都要回去了,这个擂茶就类似送别饭。

当然只有送别饭还不够周到,有些祖宗比较贪玩啊,所以还要记得给祖宗点路灯。

怎么点?那就是晚饭后,点一大把的香,檐前屋后密密麻麻的插过去。隔一段距离呢,还要烧点纸钱,冥币。

一直插到三叉路口,再燃上一对红烛,烧一堆纸钱冥币,最后再放一挂鞭炮,算是最后的送别。此时。只见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绕着一圈点燃的香,红红的香头一闪一闪,神秘而热闹,煞是好看。

大人们拍手关门进屋,算是把中元节给打发过去了。

小孩的中元节可还没有完全过去,还有最后一个节目。

那就是第二天一定要起个大早。着急忙慌的去拔香签(燃完的香柄),起的要早速度要快,要不然一不小心就给别的小伙伴给拔去了。之后再比比谁的多。越多越得瑟。

这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是顶重要的一件事。现在的小孩大概都不去拔了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