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著|谁看过都会忍不住推荐《上海生死劫》
机缘巧合看到这本书,看了眼简介和作者的照片,便舍不得再放下,但这又是一本无法一次性看完的书,有些片段,会压的读者难以承受,必须放下书缓一下才有勇气继续未完的旅程。
这本书就是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是一本中国人用英文写就的自传体小说,后来又被翻译成中文《上海生死劫》。

基本内容:
《上海生死劫》于1987年发表,轰动英美。该书内容以作者郑念个人经历创作,这也是“文革”后第一本以英文创作的“文革”题材小说。
1957年,郑念在丈夫去世之后继其夫在上海任职壳牌石油公司,担任英国总经理的助理,直到“文革”爆发。“文革”期间,由于郑念是英国留学生,长期供职外商公司,被控为英国的间谍,被关在监狱六年半。
其间她在上海电影厂担任演员的独生女梅平遭红卫兵迫害致死。

郑念在记录史实的时候,既详细地记录了这些政治事件,也仔细地记录了这些事件怎样影响到她个人,并力图分析这种个人和政治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使这本书有种个人编年史的性质。
本书中没有抱怨,没有呐喊,有的只是作者对六年半被监禁生活的审视,和强大的内心不断征服读者的过程。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库切在《纽约时报》上写书评,推荐这部小说。他评价,“在人的水平上,她的回忆录最伟大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对自己抵抗心理和身体的压力的记录。”库切称赞这是一本“信息多,充满了勇气的,吸引人的书”。
阅读建议:
建议想要学英语的朋友可以直接看英文版本,如果实在觉得看起来有很多困难之处,可以先看一遍中文版本,再回头看英文版本。
以下的文字建议有流量的可以点开音频,边听边看,这是1990年加拿大歌手Corey Hart在专辑中,专门写了一首钢琴曲Ballade for Nien Cheng向郑念致敬。

作者介绍:
她的人生也是一部传奇,中年丧夫,晚年丧女,九死一生。
郑念原名姚念谖,1915年生于北京。她父亲曾留学日本,后任北洋政府官员。郑念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0年代留学英国,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来嫁给同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郑康琪,随夫姓易名为郑念。2009年病逝于华盛顿,享年九十四岁。
基本上看过郑念照片的人,都为她的优雅与美丽而折服。无论是年轻时的高贵典雅,还是年老时的精神矍铄、温文尔雅,都让人过目不忘。很多文章都会给郑念冠以“上海滩最后的贵族大小姐”、“民国名媛”、“中国版的唐顿大小姐”这样的名号,这和她的出生以及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在她书的前半部分也有对日常生活细致的描写
我独自一人呆在书房里,只听得吊扇在我头上嗡嗡作响,空寂又单调。因着那恹恹的暑气,括在乳白色乾隆古瓶里的朵朵康乃馨都垂头丧气,一幅萎靡不振的样子。沿墙一排书架,满是中外经典名著。幽暗的灯光,将大半间居室都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下,但白沙发上一对缎面大红绣花靠枕却还是鲜亮夺目,扎眼得很。
我的一位老朋友是个英国人,曾声称我的这个家是个色彩贫乏城市中一方充满优雅高尚的绿洲。这话倒也不过分。我的居所,虽称不上华厦美屋,但就以西方的标准来说也可属于趣味高雅的了。哎,我为了这个家,我真是煞费心思了,我力求让它成为我们母女俩一个温馨舒适的安乐窝。

内心要多强大才能走过真正的苦难
文化大革命,一直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可是具体到一个人的时候,才发现一场错误的政治运动,是一种怎样的切肤之痛。
有时候会不自觉的自我代入,而每次想想郑念受到的那些折磨的时候,才发现要想做到像作者那般时如何的不易。在所有人都说着谎话,歇斯底里,毫无道理,毫无法律,毫无人性可讲的时候,要想保持本心,依然做自己,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
可作者不但做到了,从始至终,她一直是她。在牢中的郑念,背诗,欣赏蜘蛛,勇敢的挑战所谓的“革命者”。不卑不亢,四个字,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被监禁期间,她独自面对各种暴行——饥刑、铐刑、拳打脚踢刑和精神虐待刑,以至于遍体鳞伤,内外交困。可是作者却从不放弃底线,一次又一次的重申心中的想法,也会在有限的资源里,看书看报,分析局势,追逐真相。

长期来,中国老百姓已学会了读报的唯一方法就是,细细领会它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他们除了注意公开的新闻外,也注意被封查的新闻。事实上,在中国,真正的新闻并不来自报纸,而来自民间传播的政治杂谈。老百姓常以含蓄的语言或各种手势来进行不指名道姓的杂谈,称之为“小道新闻”,意思这新闻不是公开来自政府方面的。
六年半的时间,她的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了非人的折麽,最可怕的却是好不容易得以重见天日的时候,得知女儿梅平死讯的时候,她差点就被彻底打败了,为了找出女儿真正的死因而一直支撑着。
她是真正的淑女,高素质,有文化的女性。即使在混乱的生活中,依然能够保持着精神上的独立与强大。
书中最后,作者离开了祖国。她将身外之物统统留给了祖国,将丈夫和女儿的骨灰撒在了太平洋中,在异国他乡开始全新的生活。

I felt guilty for being the one who was alive. I wished it were Meiping standing on the deck of this ship, going away to make a new life for herself. After all, it was the law of nature that the old should die first and the young should live on,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I felt sad because I was leaving forever the country of my birth. It was a break so final that it was shattering. God knows how hard I tried to remain true to my country. But I failed utterly through no fault of my own.
(关注微信SisterRadio,后台回复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或上海即可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