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公众号《有思想的狐狸》待定转载稿件书香

28岁月入2万存1万8,出门从来不开车:这届年轻人省钱省出新高度

2020-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杜边边

月入4000疯狂消费和月入20000节衣缩食的,其实都是一拨人

最近几天,《槽值》上一篇关于年轻人省钱的文章火了:

“坐标帝都,职业码农,年薪60w,全身上下没有超过100块的衣服。”

“1000块的手机用3年了,一直没换过,理发也没超过30块过。”

“月薪2万,买衣服第一件事先看吊牌,最后选了条100多的还是觉得贵;单位要发工作服,所以一个夏天就在超市买了两件汗衫,一共50块。”

……

这篇文章中的年轻人各种花式省钱,表面上看,和几年前一直鼓吹“买买买”和“及时行乐”的人似乎不是同一拨,可实际上,只是那群年轻人被岁月磨砺地成熟了而已。

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初入社会时刚刚体会到自己赚钱的成就感,面对消费主义的频频洗脑,难免会急着买买买,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另一方面也是在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年轻人相继进入中年,结婚生子之后经济压力骤增,于是,他们发现钱赚得越来越多,可是攒下的却越来越少。

比如,我身边的小张,婚前也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在事业单位当会计,工作轻松总是有大把的时间来刷购物网站,看见有用的买,没用的便宜的还买,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提前消费买名牌衣服,奢侈品包包,信用卡分期多到记满了小本本。26岁结婚,找了同为体制内的老公,两人工资加起来7000多点,可生活水平上去了就下不来了。房贷、车贷几乎都是双方父母帮着还,就这样,俩人都不敢要小孩,生怕孩子出生以后生活质量继续下降。

可是去年年初小张还是怀孕了,面对养育孩子的巨大开支,小张做起了微商,老公摆起了地摊,夫妻俩为了孩子,还是得节衣缩食努力打拼。但不得不说,小张确实也是吃的了苦的,一边做微商,一边写文案,宝宝生了之后,只坐了28天月子就开始做兼职,到了今年,副业收入远超主业,但却越来越节省了。只要不是雨雪天气,上下班一律电动车,问她为啥不开车,她说:“省油省钱还不堵车,没必要为了面子去消费。”小张兼职一年净赚10万,全都给儿子存起来当未来的教育基金了。

小张就是曾经那些月入4000疯狂消费的典型代表,但随着心智的成熟和境遇的改变,她也能做到月入20000还节衣缩食,本质上,是因为他们体会到了赚钱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比花钱的短暂快感要更让人印象深刻。

会省钱的成就感,一点也不比能赚钱的成就感低

年轻时,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钱是赚回来的,不是攒起来的。”那时候,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想象,毕业五年成为高管,毕业十年家庭美满,儿女双全,毕业二十年聚会,意气风发,人生赢家……可是,经过岁月的磨砺,这些想法似乎最终还只停留在想象上。

2020年,第一批90后已经年满30,临近年关,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将回到老家,接受亲戚们的灵魂拷问:“月工资多少?”“买房买车了么?”“有没有对象,啥时候结婚?”“婚后打算要几个小孩?”,面对这些曾经让80后都挠头无解的问题,90后们恐怕也是不能幸免。

虽说三十而立,可在当今的经济压力下,恐怕能立得住的还是少数人。时代数据调查了大学毕业至30岁的90后单身青年,发现他们虽然在花钱这件事上毫不含糊,但能够攒下钱的却寥寥无几,多数人对自己的财务状况不满意,而且十分缺乏安全感,最怕的就是买房首付、买车、结婚以及生病这几件大事。

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却很骨感,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8届毕业本科生月收入是5135元,而收入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为5485元,最低的是历史学4348元。这个级别的收入,恐怕很难实现年轻人的消费理想。那么,想要让自己兜里有钱,赚不到就只能去努力攒了。

前一段时间,就有新闻报道过北京有一位女白领,为了攒钱买房给自己在北京安个家,每天只花5块钱,剩下的钱全部攒下来。据悉,这名女白领是一名会计,对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有媒体采访女白领,女白领表示,为了让自己能够在北京落脚,自己辛苦赚钱,努力攒钱,从来不去占别人便宜,也不会随便找个男人嫁了,这样的生活完全是靠自己的,一点也不丢人,反而看着自己银行卡里的数额不断在增长,觉得非常骄傲。

尽管像女白领这样的年轻人只是少数,但越来越多的90后开始加入省钱大军。2019年7月,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首份《90后攒钱报告》,报告显示, 92%的90后每个月都会有结余,80%的人会将结余进行理财;对比他们的余额宝和花呗则发现,90后每月在余额宝攒的钱,平均是其花呗账单的4.5倍。此外,90后初次理财时间比父母早了10年。事实证明,现在的年轻人在经济问题上,一点也不含糊,甚至比他们的父辈还要精明能攒钱。

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是成年人最基本的生存之道

上周,同事小赵和我们聊天时说,自从京津冀开始实行限行之后,她基本没再开过车,因为她家离单位本来就不远,加上自己又是一名资深的环境保护者,特别是自己的宝宝出生后,每每遇到雾霾天气,她都觉得内心特别的担忧。虽说自己家一台车的排放量没多少,但自己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少开一台车就能减少很多废气排放。

所以,平时上班,小赵全是靠自己一台电动车,一是出行便捷,停车也很方便,二是实在没必要一个人开车,又浪费又不环保,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养一台电动车和养一台汽车的费用相比,真是省了不少钱,每个月充电的费用都用不上一箱油钱。看着自己的存款越来越多,信用卡账单越来越少,其实内心也有另一番快乐。

20岁时,总觉得别人有的自己都要有,否则活起来没面子,于是贷款买房买车,分期付款消费奢侈品,搞得经济压力大不说,很多东西买完很快又不喜欢了,欲望永无止境,人活得又苦又累;过了30岁以后,渐渐明白,人活着有很多东西都是最基本的需求,衣服也可以重品质轻款式,一件做工材质好的衣服,穿个7/8年完全不成问题,而奢侈品除了能够带来额外的虚荣心以外,基本功能完全可以靠平价产品来替代,没有必要为了那一时的快感付出几个月节衣缩食的代价。

当我们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要赡养老人养育孩子,要在职场上独当一面,要让自己越来越优秀,你会发现,那些外在的物质反而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它不能带给你成就感和满足感,就算幸福感也是转瞬即逝而已,你需要的是存款,以及未来能够给自己和家人提供更美好生活的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以下这几天非常实用人生的建议,大家可以参考:

1、找到真正能让你内心充盈的方式

几年前,我刚刚结束北漂生涯,工资基本上是断崖式下跌,从月入万元到月入4000,感觉不仅仅是财务吃紧,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工作上的成就感。从前是上市公司的经理,有自己的团队,完成了业绩有非常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可是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发现这一切全变了。没有人逼着你做什么,只要完成自己手头的事务性工作,其余时间全是空闲的,同事们会偶尔聚在一起聊天开玩笑,可是我却觉得那样的生活更加无聊。

于是,我在业余时间,重新开始写作,写自己的工作生活上的经历,分享自己读过的书,获得了很多陌生网友的关注。坚持到第三个年头时,开始变现,获得了主业工作外的额外收入,让自己的这份业余爱好更有发展下去的动力。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我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低谷期,每天都在买买买,以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短暂的开心和宽慰。买了很多没用的东西,也浪费了不少的钱,后面发现,消费所带来的快感太不真实了,而且欠下的很多账单,也让自己感觉到更加的郁闷和无奈。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买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哪怕真的能省了几块钱,但回来用不上堆一屋子的感觉也实在太糟糕了。

2、不要总是专注于自身,多做对他人有益之事

中国的古语中,就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说法,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基本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小事,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扔烟头,开车为了自己的便利加塞闯红灯,虽说都是小事,但也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极大的不便。

像同事小赵这样,用电动车代替汽车出行,其实也会不方便,冬天冷夏天热,但如果是在自己可以忍受的范围内,做出一点个人利益的牺牲,为大环境做出贡献,也是一种巨大的善举。自我约束也是能够带来好心情的一种方法,比如,去海边玩时,随手拾起沙滩里的烟头。商场里捡到小朋友的帽子、鞋子,放在原处让失主能够找到。

其实,人的社会性就体现在,我们不能总是一个人独处,不能总是只想着自身的利益,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主动利他时,才能够体会到更高级别的满足感,多做对他人有益的事,会让我们的幸福感得到显著的提升。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最简单的自律

21世纪前十年,我们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充分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心的浮躁,消费主义至上带来的是拜金主义,一切以金钱作为成功的标准,为了面子消费,为了虚荣消费,就成为了普遍现象。而那些能够不乱花钱,能够攒下钱的年轻人反而成了自律的典范。

在某瓣网上有一个“抠门男性联合会”的小组,里面有一个超级会省钱的男生,身在广州CBD,月入万元却超级会省钱,自己理发用推子,可以省去每个月几十块的理发钱;自己煮面条1袋1块钱够吃3天,为了省水省电,都只在公司煮面条带回去吃。买好13块钱4瓶的郫县豆瓣,除了煮面条吃,还可以把里面的红油分离出来煎鸡蛋。按照这样的生活方式,3天的饭费只要5块钱。

而网上网友的评价不仅没有人嘲笑他的抠门,反而是一边倒地佩服和欣赏他的自律,认为一个人能够将生活过得这样节俭,是最高级别的自律。的确,在这样物欲横流的年代,将自己的生活费限定在几百块钱一个月,其实不仅是自律,更是一种精打细算的本事,需要去抵制很多外界的诱惑才有可能做得到。

正如古话说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做到。而成年人的幸福,也并非全靠消费获得,节俭,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自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