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效能®亲子时间管理育儿在路上亲子教育

怎么才能教好孩子——缺爸少妈的日子很孤苦

2018-03-09  本文已影响6人  思槐

缺爸少妈的日子很孤苦

【孩子来信】

叔叔您好,我是一个十一岁的女孩,一个可怜的“孤儿”。虽然我有爸爸妈妈,但我觉得自己除了不用去孤儿院,其实和孤儿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爸爸妈妈永远有比我还重要的事情,好像每时每刻都要处理事情,而我总是排在最后。在我们家最常发生的事情就是爸妈都在单位忙,留我自己在家。虽然他们不时地会问候我、嘱咐我,可是在冰冷的屋子里我却感觉不到一丁点儿温暖,有的只是一定会来的黑夜,和胆小却不敢将这一切说出来的我。

北方的冬天特别冷,可能是这个原因,所以我总觉得寒假也特别长。在去年的寒假里发生了一件事情,使我觉得自己特别的可怜。那天早上妈妈临时从单位赶回来,说是要去广州出差。晚饭前爸爸说他单位有事情,叫我自己弄饭吃。那时候外面正下着大雪,看上去很冷的样子,于是我决定在家煮方便面。

这是我第一次动手为自己做热乎乎的晚餐(以前都是吃凉的或是用开水泡面),可是结果却很失败,因为我差一点把家里的房子点着了。我家用的是煤气,由于电打火不是很好用,所以要用打火机来点着。上次妈妈做饭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可是不知为什么,我点了好几次也没点着,最后一次,终于点着了。可是火势大的超出了我的想象,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儿,从燃气罩里喷出一个大火球,紧接着抽油烟机开始燃烧。我被吓懵了,愣了几秒钟才想起来用水救火。

虽然我并没有受伤,爸爸回来也并没有过多地责怪我,可是看着那像废墟一样的厨房一角,我心里竟是酸酸的味道,我只不过想吃一碗热热的方便面而已。

那个寒假我没怎么出去玩儿,我只想一直待在家里,这样爸爸妈妈一回来,就能看见我,我也可以多和他们待会儿。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趴在窗台上,看着楼下的行人,寻找爸妈的身影。很多时候,我看到的只是别的孩子同父母嬉笑着走过,这时的我总是很矛盾———既想看看这其乐融融的景象,看完了心里又不舒服。我不知道自己是羡慕他们还是嫉妒他们。

我常常幻想我的爸爸妈妈下岗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闲下来,可以不用每天为了自己的工作东奔西跑,可以有时间陪陪我。我真的很想和他们在一起,哪怕只是聊聊天、说说话。

叔叔,您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说自己是孤儿了吧?我觉得孤儿院的孩子也不过如此,甚至有的时候我还不如他们。他们可以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而我只能趴在窗台上一个人发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可怜,虽然有爸爸妈妈,却感受不到来自他们的关爱……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在孩子心里,有妈才有家看到这封信,我想起了曾经在山东安丘采访过的一个女孩,尤其是她那封写给妈妈的长信:

亲爱的妈妈:

我想您!

睡不着觉的夜晚,我想您;生病不舒服的日子,我想您;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想您。生气的事想和您诉说,高兴的事想和您分享……妈妈呀,您知道我有多想您吗?

时间像小河一样匆匆流过,一转眼又是春种夏忙的时节。刚刚过完母亲节,儿童节就要到了。对于这两个节日,我既期待,又害怕。“期待”是因为有“母亲”这个词,“害怕”却是因为我的妈妈———您———远在千里之外,与您一起“过节”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奢望。

您为了这个家,背井离乡到千里之外去挣钱。我更知道您的艰难,您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学校的时候,我还有同学、还有朋友。可是回到家,就只能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和冰冷的锅碗瓢盆。在无数个夜晚,冷冷清清的家让我心生绝望。要知道,我想念的家,不是这个空房子,而是有您和爸爸在的那个温馨的小窝,那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您了。妈妈,您好吗?

妈妈,您还记得吗?当初您离家的时候,我哭着想挽留您,但还是没有留住。我看见了您的泪水,我不再哭泣。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我能左右的事情,更不是您不愿意要我了……

虽然可以理解这一切,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愿回家了,甚至就连假期的时候也是这样。“妈妈”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开始慢慢变成银行卡上的汇款钱数和电话那头简简单单的问候。

我想念小时候,那时候,虽然生活苦难,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很富足。如今,我在慢慢长大,你们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我也在学着让自己坚强。但因为失去了心中的根,我的成长就如同风中的落叶,没有方向,飘忽不定……

亲情的维系仅仅靠电话显然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看得着摸得到的亲情。为了解除孩子的孤苦,抚慰孩子的心灵,家长要尽可能多地让孩子看到我们的身影,给孩子一个“妈妈”,就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缺少“父爱”的孩子像缺钙

当然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不仅要有妈妈,还要有那另外半边天———爸爸。

但是,在我二十几年间作过的大大小小近一千场家庭教育报告中,现场听众的男女比例,多数时候仅为1:4;而在家教咨询中,接到父亲们打来电话的次数更是少得可怜,通常境况下,都是母亲打来电话。

“爸爸不管孩子”———在中国,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爸爸们为什么这么不“热衷”对孩子的教育?

首先,我认为就是受到了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了很多年,那就是“男主外,女主内”。即便是现在,女人和男人一样要在外面打拼,但是回到家,家里的一切依旧是由女人来打理和主持,这其中当然就包括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因此,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管孩子是母亲的事,父亲的主要责任就是挣钱养家,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长环境,给孩子安排好成长中的大事,为孩子撑起一片天。抱着这样的观点,父亲哪还会主动去管与孩子有关的那些“琐事”。

母亲十月怀胎,辛苦孕育生命;父亲则该工作工作,该娱乐娱乐。从生命孕育到孩子降生再到一步步成长,如果父亲在照顾、养育方面不主动靠前、帮妻子分担,长久下去,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孩子在成长时期根本不需要父亲的照顾,父亲们会认为,在孩子的成长初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赚钱养家,而真正发挥作用,则是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为他的人生大事出谋划策。

另外,一般父亲的工作相对繁忙些、应酬多些,没有时间参与到教育子女的事务中来。所以,家庭教育中,“父亲”总是缺席……

有些孩子的父亲因为工作需要,会长年出差在外,那么这些孩子就如同生长在单亲家庭里。有的父亲看了这话可能会有意见:我只是不管教孩子,不能就说孩子“缺少了父爱”啊!我也很爱我的孩子,正因为爱孩子,所以我才这么忙、这么拼命地赚钱,我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啊!

是的,没有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您的确爱孩子,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您还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孩子感受不到,那就是“缺少父爱”。

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而缺乏父爱的孩子也会感到焦虑和孤独。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孤独等情感障碍。

这封信让我想起了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公益广告:

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在妈妈的劝说下刚刚入睡,听到门铃声就忽地跑出去喊:“是爸爸回来了吗?”妈妈告诉她不是,于是她又无限失落地回到自己的床上。此后一有声音,她就跑到门边,满怀期待地喊:“是爸爸回来了吗?”但是,每次的答案都很让她失望。最后,孩子在困倦无比时,带着遗憾睡着了……

当孩子缺少父爱到了一定程度,就很有可能会患上“父爱饥渴症”。即到了青春期时,缺少父爱的孩子会疏远甚至厌恶父亲,这种疏远和厌恶,掺杂着因为得不到父爱而产生的失望与凄苦。于是,他们会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性放纵或吸毒,以此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一个健康、完美的家庭应该是由父亲、母亲和子女共同构成的,这三方就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只有相互连在一起,三角形才能牢固稳定。

实践证明,一个人降生到一个家庭之后,母爱不可无,父爱更不可缺。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父亲在孩子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榜样、示范及教导作用。这种作用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因此,可以说,“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实在是家庭教育中的隐痛,是孩子一生都无法弥补的缺憾。缺钙的孩子体不健,缺爱的孩子心不爽。父爱的缺失是一种痛,对孩子的成长是终身难以弥补的痛!

【好家长·要牢记】

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而缺乏父爱的孩子也会感到焦虑和孤独。

只有父母合力才能为孩子构筑一个温情的成长乐园,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