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维度思考线下海报从印刷到设计
在一个月的工作中,通过学习、制作与沟通的过程中,对海报印刷落地的效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会。利用空闲时间,将过程学到的经验知识重新梳理一遍。
前言
线下海报最重要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勾起观众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所以如何在不同的展示环境中脱颖而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分五个维度去思考一张线下海报的设计。
目录
1.构图的四个技巧
2.颜色的运用
3.视觉统一性
4.表现力的重要性
5.印刷四个自检查法
一.构图的四个技巧
关于线下海报的板式,我觉得借用《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这本书的四个关键词(删除、组织、隐藏、转移)来分析海报得板式设计正好。
1.1删除
即将所有不必要的元素删除,去掉分散注意力的元素,聚焦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画面信息一定要简洁有力,不要让多余的信息分散读者的阅读。能用一句话表达的,不要用一段话;能用一个词表达的,不要用一句话。
1.2组织
组织即平面设计中的亲密性,从用户体验得角度出发,当元素杂乱无章摆放的时候,我们很难一眼捕捉到想要的元素,但是当元素分类在同一组内,我们便能迅速的找到想要获取的信息。在设计线下海报的时候,我们应前为读者归纳好信息,减少读者阅读障碍。
1.3隐藏
隐藏也可理解为划分视觉等级,为了避免分散用户注意力,我们应当将不重要的元素“隐藏”起来,但又保证读者能够阅读到,隐藏的目的不是为了隐藏,而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其他元素。
千万别幻想所有元素都是优先级,因为内容没有了层级,所有元素都会在第一时间读者扑来,从而造成用户获取信息混乱。相反,当我们用字体、粗细、大小、色彩等辅助来增加元素的层次感,就能决定读者先看我们想要突出的那个元素,从而引起读者进一步获取其他元素的兴趣。
1.4转移
将复杂内容转移到不同的平台,这里最好体现的便是二维码。线下海报作为读者触发的一个宣传单页,往往承载的信息有限,所以我们可以将更多详细内容转移到另一个平台,读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操作便能获取,这样便能大大节约读者的阅读成本。
二.颜色的运用
2.1从产品定位出发
一般产品都会其主题色,如教育一般为蓝色调,化妆品一般为粉丝调...人们都知道绿灯行,红灯停,所以也就延伸为绿色代表正确,红色代表错误,利用人们内心根生蒂固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地降低读者的认知负担。
2.2情感表达
冷色泛指蓝色/紫色绿色等一类使用户感受到凉爽或寒意的色彩,冷色可以抚平读者的浮躁感,从而感受到画面的开阔与宁静;暖色泛指橙色/红色等能带给人温馨、和谐的感觉,给人们一种温暖、热烈、活跃的感觉。在不同的情景下,利用颜色进行情感表达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
2.3阅读体验
很多人喜欢用高纯度的背景色,因为鲜艳的配色会博人眼球,但高纯度背景色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视觉疲劳,从而没有继续往下阅读的兴趣,所以当文字内容较多的时候,这里不建议用较亮的背景色。
例如,盯着上图中的色样。左栏由最大明度和纯度的颜色组成。右列包含80%明度和纯度的颜色。很明显左侧的色彩很刺眼,我们对于左侧界面的容忍度会远远低于右侧。
三.视觉统一性
视觉统一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元素的统一,例如:同一级的标题框使用同一种样式,尽可能地降低读者的认知负担,从而达到无障碍设计。
在海报或插画中,当一副作品里包含有三角形和矩形两个元素的时候,直角三角形对应存在的是直角矩形,圆角三角形对应存在的是圆角矩形,做到视觉统一性,才能增加元素间的亲密性,做到版面的统一性。
四.表现力的重要性
一张线下海报如果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无论板式多么好看,也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选用精彩的图片、插画或字体通过修饰来突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其在展台上脱颖而出。
设计:Martin Pignataro
五.印刷的四个自检查法
印刷可能是很多人比较苦恼的一个问题,好多人只注重效果图而忽视了落地的效果,由于对印刷工艺,效果图的色值与实物的色值相去甚远。那么,印刷出来的海报有问题,我们应当从这4个方向去检查
5.1设计稿有问题
如果问题出现在设计稿上,要么是做好了RGB模式,未转成印刷专用CMYK模式,要么是设计稿用了不可印刷色、转了CMYK,却使用了印刷无法印出的颜色(下图感叹号即不可印刷色)。
5.2问题可能在液晶显示器
制作海报时新建的是RGB模式,再加上液晶显示器色差与成品较严重,液晶屏偏色现象普遍,导致最后印刷成品色差较大。
5.3问题可能在转换格式过程
文件格式的转换,会引起色差,比如:ai转cdr后是会偏差一些,这个是无法改变的。
5.4问题可能在承印物
承印物的偏差影响颜色,也许你印在雾面效果的物品上面会比亮面的偏差。虽然说色差的产生,与设计师的制作过程相关,但制作公司也要避免油墨和机器造成的色差。
后言
总结完之后发现其实很多知识都是互通的,像交互设计上的知识,运用到平面上,可能只是换了个词去概括,但其实达到的效果都是大同小异,最大的感触就是:设计,不是单纯地去思考美感,而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多听听别人的想法,也许会有更好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