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告诉你“如何说话”(3)
想着每天写一篇关于论语《论语》的学习心得,但是发现会有日常的事打断它或者感觉不到,写不出来。
不知道怎么回事,每当自己的意志力告诉自己要坚持每天做一件什么事的时候,往往很难坚持,大约是在这件事上还是能力不够,不能游刃有余。
那就放过自己,循序渐进,不要对自己太过苛求,对自己苛求了半生,发现居然许多事之所以成居然缘分占比超过个人努力。
让自己按照自己能够接受的节奏去努力,应该是过日子,不是努力,到现在一说到“努力”总会产生一些压迫感。
关于想要日更《论语》读后感的大愿,降低要求,有感触的时候就写,没有就先放放。
不是放纵自己,仍然是让自己更在道上。道是什么?
道是,如果你能力、阅历、思考、体验……都足够的时候,自然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那是它自己在你的生命力长出来的,不是自己努力,使劲,刻苦求来的。尽管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只是向努力要结果,是不行的,还要用耐心,爱心,等待缘分给出结果。
今天读书的时候就有个话题长出来,这个主题是“说话”。
“会说话,说得合时宜,得体,有效”是一个人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有很多演讲,书籍,甚至专门的培训课程会教人“如何说话?”他们会用许多课程,甚至整本书,来教你许多说话技巧和察言观色,潜规则和明办法。
你学过了不好记住,需要大量练习都不一定能够提高很多。
而《论语》里几句话,就说明白了说话的底层逻辑,言简意赅,容易理解,容易记忆。
读一遍就可以记住,然后在生活中慢慢体会,摸索。
卫灵公一章里,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可以与一个人说话却不跟他说,你就失去一个可以交往的人;不可以与一个人说(这样的话)却跟他说了,你就是说了不该说的话。真正的智者,既不会错过一个可以交往的人,也不会说出不该说的话。
是不是很简单,但是很有指导意义。
你即不要太拘谨,内敛,让自己失去交往到真正的志同道合的友人或者可以请教高人,因为自己的矜持失去交到益友的机会。
也不要太狂放,社牛,不辨对象,心里有什么话,看到谁都说,那样就叫失言,一定会有不好的结果。
季氏一章里,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他发言而发言,叫作急躁(没有到火候就说话叫做急躁);到该说话时却不说话,叫作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叫作盲目。
其实何止是和君子说话是这样跟谁说话又不是应该如此呢!
就说跟自己的孩子说话吧。有多少父母,尤其是妈妈,一句话说好多好多遍,不能再说了他还说,看到孩子有问题,其实完全可以就给他自己思考解决,妈妈忍不住就发言指导。
而有时候,看到孩子的问题又视而不见,该说话,该出口的时候又蒙混过去一天一件事。
或者不看孩子的情绪,自己想说就滔滔不绝,自己烦了不想说就不说,不看孩子有没有需要。
和自己的伴侣相处,跟任何人相处也都一样。
是不是经常想着这话,就能让自己更有智慧的说话呢。
《论语》第一章学而里第三段就说,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到后面第十七章阳货里又把这句话重复一遍,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一句话更短,但是是关于说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既可以用来观察别人,也可以用来要求自己。
我们就说要求自己吧。
如果一个人要想做到孔子所说的“仁”,就不要巧言令色,也就是不要花言巧语,而要求真务实。
“仁”是一个人能说出智慧的话、有效的话的核心依据,内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