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久远的故事读书简友广场

缓缓归乡…

2021-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薄荷的午后休闲时光

彼得.汉德克笔下的《缓慢的归乡》,讲的就是一个“归乡”为主题的小说。

在这本小说里,主人公索尔格厌倦了孤独的科考生活,便下定决定要从美国返回欧洲老家,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启了一段从孤独到解脱的心灵路程。

个人认为,他的这趟归乡,其实还是心灵的归属感,那么在国庆小假,也以归乡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乡,小时候是家,长大了渐渐成了港湾,每次回到这里,心里很暖,也很安宁。

秋日的乡间,有种沉寂的美,街头新种的是一串油桐树,半黄半绿的油桐叶子,风一吹,哗啦啦响着,那种脆生生的叶片间相撞击的共鸣声,尤为悦耳,又好似就等下一场风起,叶就得落了,季节的脚程总是这般刻不容缓。

走进市场,有不一样的感受,平日里总是零散地孤单成筐的菜品,尤其是正季的,呈一种丰足的感觉:

秋玉米黄澄澄的堆成小山,因为价格公道,来来往往的行人总是停下来,随手拎上几穗,再吃一两回,今年的玉米就下市了;

胡萝卜带着绿秧,齐刷刷码在路边,那种感觉仿佛回到儿时唱着拔萝卜歌拔萝卜欢娱的时光;

土豆今年也丰收了,编织袋装着,堆在三轮车上,有大袋,也有小袋,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论量采买,不一会儿,小半车就被买走了;

红薯也不错,红皮白瓢,还有黄瓢的,弯下腰过称时,摸着皮上的土都是湿的,应该是新收的,老人们一辈子和土打交道,好像更内行,卖相也相当好,收钱的小伙或举着二维码,或熟练地收钱找零,忙得不亦乐乎,想起人们常调侃收钱收到手软,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吧。

午饭是我下厨操办的,记得有一回,母亲说我做得饭可囗,清淡,就象饭店里做的一般,从那以后,每次回去,总是承包上一两顿饭,竭尽所能,将自己的厨艺展示一凡,好像他俩多吃一碗,我就特别的高兴,终于自立门户后,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尽孝了。

午后,家中室温比较低,与母亲溺在小家床上,搭了毯子闲聊,攒了多日的私房话,也趁今日有空,都说一通,不过说得更多的,还是父亲的事。

父亲耳背,别人说他搭不上话,自已说的又与别人不在一个频道,而且老一辈们节俭惯了,又出奇小器,舍不得吃,更舍不得扔,现在身体的缘故,也不能多吃,还怕营养跟不上,不敢不吃,很复杂的情形。

常与母亲意见分歧,然后母亲总气,但又与父亲难沟通,骂也听不到,只能自己生闷气。

我笑着说,既然生气与不生气是一个结果,那还生什么气,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吗?母亲略微想了一下,笑了,说还真是这个理。

到下午走时,母亲了常规还是收拾了一通带走的东西,在给我拿东西这点上,他俩出奇一致,硬是瓶瓶罐罐,一袋又一袋装车上了,走了好远,还看到他俩站在大门口,目送。

有时候就在想,再过几十年,自已也到了他们的年龄,是否能如他们一般过这样,无事小神仙的日子,偶尔拌嘴,偶尔生闲气,却这样相伴着一起走。

记得归家时,心里总想着快点再快点,可到走时,又想着慢些,再慢些,看来不是时间与空间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境。

于是,就杜了缓缓归乡,这样的心情之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