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蛙游戏到底在养啥?
一款在美国、日本鲜为人知的“旅行青蛙”游戏,居然在APP Store中下载量超千万次,中国下载量超过950万次,成为我国一个现象级游戏。这款游戏设计非常简单,没有强烈的即时获得感刺激,没有打打杀杀的快感,也没有欲罢不能的人性欲望设计,整个游戏如水般平淡。之所以如此爆红,是因为游戏折射了年轻人的生存生活现状,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产生了强链接。
1.“空巢青年”。这个词语听起来特别扎心,却是很多年轻人的生存现状。特别是在大城市生活的单身青年,很多时候“独守空房”,一个人回到家中游戏、刷微信、点外卖,如同游戏中的青蛙孤独地写信、看书、吃饭。有时候青蛙很久不回家,就像单身青年为了逃避空巢,宁愿在公司加班,在外边游荡一样。
2.父母体验。养蛙和养娃谐音,很多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父母的感受。父母准备好行囊,自己出了远门,有时候父母看到的只是一个朋友圈照片,收到的是不太准时的一周一次通话。即使在一个城市生活,你回到父母的家里,匆匆地划拉完晚饭,就躲进自己的世界,父母只是能等着你回来了又上班了。如同玩游戏的体验一样,父母有时候会为了你上了高速公路,感冒流鼻涕感到担心;有时会为你削木头削了一个小时而催你学习,责怪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有时看你看了一小时书,而催你出去转转交交朋友、谈谈对象。蛙旅行回来给你带来一个馒头也让你高兴半天,就像你春节回老家,不管给父母带什么礼物,他们都如获至宝一样。
3.向往自由。游戏里一个设计就是你的蛙会不时给你寄回来明信片,有各个地方的旅游景点,有他参加的各种活动,有他认识的各类人等。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朋友圈,朋友们游遍天下美景,尝尽世间美味,而再看看自己整天加班。我们也向往的自由生活,蛙给你寄回的明信片,一定程度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生活成了一种精神寄托。
4.社交属性。这款游戏本身并没有社交设计,没有各个玩家在游戏区内互动交流。然而,当你的朋友圈都是蛙的事情,微信群都是在聊我家蛙怎么样了,他家蛙怎么样了的时候,你也会不自觉地下载游戏,加入游戏话题中,这也是你融入同辈人中的一个社交条件——共同话题。其实最终大家是在寻找归属感。
5.时间管理。游戏不需要你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而只需要你利用碎片化时间给蛙准备行李,收割三叶草换钱买零食,有时间就去看一下,没有时间,蛙会自己玩。整款游戏也没有增值服务设计,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没有太高的作业要求,老年人也可以直接操作。并且不管你是否着急,蛙自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有些年轻人称之为“佛系游戏”,你只需要“随缘”“等待”即可,游戏磨练人的心性。
在这个游戏爆红的背后,也折射出了国产游戏的创新路径,就是要击中年轻人的痛点、痒点、兴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