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庭观念不同么?
第一次回婆家过年,是婚后一个月的时候,那天是腊月29,正好下雪。
公交车很慢,到家时12点多一点,出发前提前打过电话,说了到家的大概时间,因为下雪,到家比预计时间晚了大约40分钟。
进门后公公第一句话是:“怎么不在外面饭店吃了饭再回来?都过饭点了。”
当时我都惊呆了,也开始担心以后的婚姻生活。
果然,以后多年,我和婆家人的关系一直相处的不太好,因为我们的家庭观念格格不入,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好儿媳。
结婚前,对象回家请求父母赞助,公婆给了6000元。
那时公婆每人的月工资都超过3000元了(都是高工,也有职务)。
那时对象刚上班,在一家企业打工,没编制,月收入550元,我也差不多情况,我们两人的月收入大约1000元。
公公有职务,但人可能太正直,或者觉得没必要,没有在对象找工作时提供过帮助,哪怕只是建议。
因为那时不知道6000元,就是我们所有的结婚费用,以为只是前期首饰费,结婚费还有。
于是,我们用这6000中的大部分,3900元拍了一套中等档次的婚纱照。
然后,就有点尴尬了,结婚时没有房子,又租不起,只能借单位一间办公室临时住。
没钱买电视机,用的是婆家淘汰下来的电视机。
婚床买的是最便宜的,350元。
电饭锅也是婆家换下旧的,还少了一边把手,但我们用了近10年,才换了新的。
结婚第二年,单位分经济适用房,70000多,婆家一分未出,借也没给,让我们贷款买。
孩子出生后,婆婆没给带过一天。
好在,婚后第八年开始,对象辞职创业,经济开始慢慢好起来了。
年轻的时候不理解婆家这样的做法,觉得如果婆家经济状况也不好,给不了我们小家庭帮助,可以理解。
但明明他们当时条件很好,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伸出援手,提供任何帮助,这样的做法不但让人难以理解,而且更感到伤心难过。
要知道雪中送炭才是最难得的。
现在二十多年过去,孩子长大,我们年龄也大了,一切都看淡了,无论是经济还是面子。
公婆也老了,对象很孝顺,对此,我也想得开,毕竟老人余生有限,该尽的孝心和义务还是应该尽的。
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会衰老,一切都应该放下了。
但我现在一定不会像公婆,当年对待我们一样对待我的孩子,我会尽最大的能力帮助孩子,无论他需不需要,但作为父母,我们会尽到为人父母的义务。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深有感触,有感而发。
也许每个人家庭不同,教育不同,家庭观念也不同,但尊老爱幼,你有能力时帮我,我有能力时帮你,互帮互助总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