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2.10 “承筐之会与鹹之战”(下)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鹹之战”(前616)则是鲁国独立成功遂行的一次对赤狄部落入侵的反击作战:
......鄋瞒侵齐,遂伐我。公卜使叔孙得臣追之,吉。侯叔夏御庄叔,绵房甥为右,富父终甥驷乘。冬十月甲午,败狄于鹹,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摏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以命宣伯......(左传.文公十一年)
按照后来师旷的说法,叔孙得臣“获长狄侨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也就是说庄叔在“鹹之战”中斩杀鄋瞒之三将,并在战后几年内陆续得到了三个儿子,全部用三将命名。其中叔孙虺没有详细记载,而叔孙侨如和叔孙豹则相继成为鲁国重臣,兄弟两人先后纵横鲁国政坛五十余年。
这次战役本身的影响有限,不过我们可以由此推知叔孙三个儿子的年世。由于庄叔战后第十二年(前604)就已经去世,因此三人出生当在这十二年间。但是出生时间也不至于距离战役之年太久,因此我们取中间点(前610)为截止,即到前616-前604的一半时间为止时,三子都已然出生。具体来说则是叔孙侨如(宣伯)恰好生于“鹹之战”当年,三年后叔孙虺出生,又过了三年叔孙豹(穆叔)出生。如下表:
如果叔孙侨如却实在“鹹之战”这年(前616)底出生,按照虚岁计算的话,其十六岁成年行“冠礼”的时候正是公子遂如齐途中去世的这一年(前601)。
按照前述介绍,由于叔孙氏在“杀嫡立庶”中对东门氏的支持,尽管侨如仍然年幼,公子遂或其子公孙归父有可能在这一年先安排其担任未来卿的储备职务,例如“少司马”,主要是考虑到叔孙得臣与公孙归父先后担任了大司马,因此安排叔孙侨如担任此职更加容易进行培养和沟通。九年后(前591)公孙归父又利用公弟叔肸去世的机会,安排侨如越过大行人仲孙蔑(孟献子)之接跃升为第四位大司寇。次年(前590)季氏、臧氏驱逐东门氏后,考虑到叔孙氏的功绩及其“桓族”背景,仍然安排其登位至大司空,也即:
不过叔孙侨如的另外两位弟弟的命运则恐怕要坎坷得多。首先叔孙虺不见诸任何后续记载,因此很可能夭折了;至于叔孙豹,其在年轻时候就被迫流亡到了齐国。
《左传》在后文中复原了部分叔孙豹流亡的情况:
......初,穆子去叔孙氏,及庚宗,遇妇人,使私为食而宿焉。问其行,告之故,哭而送之。适齐,娶于国氏,生孟丙、仲壬......(左传.昭公四年)
这是后来在叔孙豹去世这年回顾其早年流亡的事迹。首先途径庚宗之地时曾经留宿妇人并发生了关系,其后来还为叔孙生下了竖牛。不过叔孙豹正式成婚当在其到达齐国之后,根据其贵族出身“娶于国氏”,并与国姜先后生下了孟丙、仲壬。从其长子被称为“孟丙”可以看出,国姜生下的诸子后来仍被认为是庶出。果然:
......及宣伯奔齐,馈之。宣伯曰:“鲁以先子之故,将存吾宗,必召女。召女,何如?”对曰:“愿之久矣。”鲁人召之,不告而归......归,未逆国姜...... 怒,其子长而后使逆之...... (左传.昭公四年)
就是说,叔孙豹流亡在齐国后娶妻生子,并一直呆到叔孙侨如奔齐这一年(前575)才被季孙行父召回鲁国,但是其归国后出于某种原因并不把妻子国姜接回鲁国,导致国姜改嫁,尚不清楚此是否与季孙在召回叔孙豹时与之提出的具体条件有关:
......乃许鲁平,赦季孙。冬十月,出叔孙侨如而盟之,侨如奔齐......十二月,季孙及郤犫盟于扈。归,刺公子偃,召叔孙豹于齐而立之...... (左传.成公十六年)
尽管《经》、《传》没有明言,不过可以从上述信息推知,大约在叔孙豹成年之前的某一时刻,叔孙氏内部可能为了确立宗子身份而发生内乱,此导致了叔孙虺的死亡及叔孙豹仓促出走齐国。按照我们前面的假设,如果叔孙豹确实出生在鲁文公十七年(前610),那么其成年行“冠礼”当在鲁宣公十四年(前595)。如果其最迟在这一年左右出走,且大致在下一年(前594)娶国姜。最终于鲁成公十六年(前575)返回鲁国。这一阶段叔孙豹大致轨迹如下:
从叔孙豹大约于宣公十四年(前595)出走齐国,到成公十六年被季孙召回继承叔孙氏(前575),前后流亡时间大约二十一年。关于叔孙侨如、叔孙豹兄弟在鲁国政坛的活动及其为卿期间的作为,我们将在后文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