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有足够的安全感时,毛绒玩具,我可以跟你say goodbye
问题现状:
孩子手上总抱着毛毛的、温暖的东西,比如毛绒玩具、毛巾、被单、枕头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33302/cca03a665a2fd0ef.jpg)
这样的现象,在小班会比较常见,也就是2.5岁-3岁左右。大家如果接触过这一阶段的孩子,会知道他们手上所拿的那些东西俗称“依恋物”,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们不要过度焦虑。
解决策略:
一.忽略不强化(最初期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一定要抓着娃娃睡觉、抱着娃娃去玩玩具等行为,最开始阶段,不要想办法让他改正,甚至不用任何提醒,因为这样的话就不会起到强化这种行为的效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33302/1555ea364aa1b0ce.jpg)
二.加强孩子安全感。(中期阶段)
拥抱毛毛是孩子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给自己的一种安慰方式。当他们需要获得安全感时,就会靠近那些带毛毛的、温暖的东西,她们将建立安全感的对象进行了转移。一开始是父母,但是随着成长,她会发现父母不能24小时陪着她,她要尝试自己做些事情,可是她又会有担心和恐惧,于是就在身边寻找替代父母的“依恋物”,它有可能是孩子一直使用或经常看见的,也有可能是带着父母味道的东西。
1.父母需要多抱抱孩子(肢体接触、抚摸会给孩子带去亲密感、安全感,比如:每天相互拥抱,打招呼说“我爱你”)
2.对她说话的时候要温柔一些(特殊情况例外:无理取闹、大喊大叫时可适当严肃)
3.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做到,即使完成不了也要提前告知(比如:今天爸爸回家带你去公园玩,结果……一次两次之后,孩子会逐渐失去信任,缺乏安全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33302/d2da37e25c81f3ec.jpg)
三.逐渐跟毛绒玩具say goodbye。(末尾阶段)
好多父母觉得孩子已经抱着毛绒玩具够久了,想让她逐渐摆脱掉毛绒玩具,比如:吃饭的时候就好好的吃饭,吃完了再抱着去玩玩具。
那这时候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1.创设情境,暂时分离。
父母:呀,小熊有点脏了,它要去洗澡了,要不然身上长小虫子,他该难受的哭了,我们一起去给小熊洗洗澡吧,你打上泡沫给它好好搓一搓,洗的香香的。
❤️重点:一定让孩子给他洗(如果不干净,家长可以再次清洗),并跟他汇报晾干程度或让他自己观察,切记不要想让他分离的久一点或者一次脱离直接拿走。
2.放置一边,隔海相望。
父母:小熊也有点累了,现在它想坐在这里,看你好好吃饭,吃完以后,小熊会很高兴,然后跟你一起去……
❤️重点:这个过程孩子一定会跟你说“不”,然后讨价还价,家长要守住原则:不能抱着毛绒玩具。但是也别太狠,一开始就让玩具跟孩子相隔十万八千里,你可以让玩具挨着孩子,但是就是不能抱着,最后逐渐拉长战线。
~~~~~~~❤️❤️❤️❤️~~~~~~~
由于时间有限、字数有限,这里只是针对一些问题提供几个解决策略,每个孩子的个性、情况、环境是不同的,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具体问题可以约我的“育儿个案”,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祝愿我们的孩子“真健康”“真快乐”!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33302/7dbe35729380d06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