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

兵工厂民品车间之变迁(一)

2022-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十月梅花


一、下山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已进行的如火如荼,而深藏在革命老区的三线兵工厂却大多不景气,各厂纷纷开启了举厂搬迁之路。

我们的老厂建于七零年代,是那个"深挖洞、广集粮"时期的产物,全厂分布在三个自然村落的五条山沟内,俗称"五区″。

那一届领导班子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于九十年代前后,用大卡车把十一个车间,一千六百多个家庭,陆陆续续从大山沟搬到了两百公里外的平原上。

同时搬来的还有学校,医院,食堂,商店,储蓄所,包括澡堂子,只留下了无法适应城市的靶场和压药车间。

新厂总算是在省会边沿站住了一席之地,并且开始落地生根。

新厂的厂区和生活区挨着,仅一墙之隔,职工们这边工作,那边生活,自成一个世界。

那个时候,厂房和家属楼崭新崭新的,白的是厂房,红的是家属楼。

家属区还没有完成水泥路铺设,雨天两脚泥,晴天两腿土,各家各户还习惯生蜂窝煤做饭。

但是人们心中很高兴,因为必竟离城市近了,厂里不景气还能去市里找找工作。

那个时侯的厂里人和市里人相处有点儿怯,和周边的村里的人相处又有点儿优越。


二、起步

那个时侯的新厂孤独的呆在平原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四周全都是玉米地。新厂厂址距城市最外沿还有十里之遥,且不通公交车。

第一次从学校去新厂时,在公交车终点儿站下了车,司机说沿着这条直直的水泥路一直走就能到。

看着灰蒙蒙的天像口锅一样扣在头上,独自一人背着大大的牛仔包走在一眼望不到头的路上,看惯了重山环绕的我真有点不习惯,白晃晃的太阳有点让人眼晕。幸亏路上遇到了一位下地锄草的大娘,用三轮车捎了我一段路。

厂对面开着一家饭店,据说最开始就搭个棚子买饭给施工的人,随着厂子的建成,棚子变成了一个院子,还有了带卡拉OK的包间,厂子里的业务招待,婚丧嫁娶全都靠他家。

厂办公大楼好多年未能完工,六层高的水泥大楼上留着一排排的窗户,周围杂草丛生,远远看着有点瘆人。

民品车间就是在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工厂的搬迁成立了起来。

经过几年的尝试,小到绞肉机,电风扇,大到自行车,面包车,最终客车配件类产品犹如一匹黑马乘着城市交通发展的东风飞速成长状大了起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