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知道测试行业的内卷是什么吗?
作者孙高飞
前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卷这个词开始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 也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们喜欢把越来越多的问题归结于内卷,那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内卷。 PS: 本篇文章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内卷
内卷本来的含义跟我们现在理解的不太一样,只不过当内卷出现在互联网后,互联网人将内卷进行了具体化和行为化。 也就是内卷现在的含义变成了:存量竞争下的互相内耗,导致竞争中的个体付出增多,而实际收益未变的过程 。 就好像高考一样,清华北大的名额就那么多,在一个地区就是数万学生竞争少数的录取名额, 于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少数学生在外面报补课班来提高分数, 后来大家发现了有部分学生报名补课班后就都加入了补课大军中来。 于是这个地区的平均分数从500分上升到了600分。 但是清华北大在这个地区的名额并没有增加, 所以大家报名补课班提高分数的结果是录取分数线也提高了, 学生们带着厚厚的眼镜片用比以前花费更多的时间,体力和金钱,得到的却是跟以前一样的结果。 这个就是现在互联网上大家讨论的内卷。 从这个角度来看测试行业甚至是所有行业都有这个情况出现。 大家都在去学习更高深的技能来超过同行来让自己更有竞争力,这就势必会产生大家都提高了分数但是境遇没有改变的情况。
但是我们要明白那些去报名补课班让自己分数更高的学生本身并没有错, 没有报名补课班的学生不应该怨恨他们拉高了这个地区的平均分数,因为如果你要求他们停止这种提高分数的方式增加内卷, 就等于是要求他们放弃用高考来改变命运。这就好像本来你可以通过提升技术能力拿到40K的月薪,但是突然有人说你的行为是在内卷你应该停止学习去跟大家一起拿20K的月薪一样。这些要求都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没有人会在能挣40K的时候选择去挣20K。 自从内卷概念出现后, 我们的目光就不再聚焦于问题本身,而是聚焦于引起存量竞争的人。 比如现在还有一个很火的词叫奋斗比,形容一些每天在领导面前假装很努力,假装加班的滑头。然后大家开始在网上自发的谴责奋斗比,觉得是这些奋斗比导致了内卷,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奋斗比导致了内卷,而是内卷导致了奋斗比的产生,因为大家没办法一起向外扩张把蛋糕做大,就只能想尽办法在内部去抢占别人的蛋糕。 所以一家公司内一旦出现大量的奋斗比,其实抵不抵制就已经不重要了, 每一家公司一定都会在某个阶段遇到生产力的停滞,生产力的停滞带来蛋糕无法做大,收益无法变大,业务无法扩大,团队无法扩大,预算无法扩大,这就必然会带来大家不乐意见到的内卷,也就是开始内部恶性竞争来增加自己的蛋糕,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么提出并解决问题,要么就尽早拎包走人。 而且这里要说一句我们要区分假装的奋斗比和真正在奋斗的人, 我们要谴责和抵制的也是假装的奋斗比而不是真正奋斗的人。
走出内卷
内卷是存量竞争引起的, 存量的资源在无法扩大的前提下,瓜分这个蛋糕的人变多了,那就势必会引起内卷。 所以走出内卷的方式一定是向外扩张, 让蛋糕变的更大, 这样内部的人去蚕食的就是扩大那部分的蛋糕而不是盯着别人手中的蛋糕。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众多的知名企业在到达一定规模后都会选择国际化这条道路, 华为手机和小米手机没有在国内杀个你死我活,而是纷纷转入国际战场。因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过, 剩下的都是存量资源。 在一开始刚踏足手机领域的时候两家公司都没有爆发惨烈的竞争,因为那时候市场足够大,用户足够多,双方不必太多竞争都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但是当中国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时候,两家公司就发现自己都已经陷入了存量战争中了。 所以转战全球市场是几乎每个大公司都会走的路, 全球市场上有更多的用户存量足够让两家公司都能把蛋糕做的更大。而转型也是一条道路, 华为不是只有华为手机, 小米也有自己的生态链。双方各自在其他领域继续驰骋扩张直到下一个瓶颈的到来, 然后想办法继续扩张领域, 周而复始。 同理腾讯,百度, 阿里,字节跳动等等等等,原则就是大家不能都挤在一个地方厮杀。
所以测试行业也是一样的, 当国内刚开始有测试行业的时候是不存在什么内卷的, 人才都是供不应求的。 刚开始搞自动化的时候,也没人抱怨谁抢了谁饭碗的,反而是因为搞了自动化能提高工资,很多人都对此趋之若鹜。 一切都在于测试行业发展了10,20年后大量人群进入这个行业开始面对的存量竞争。 也就是红利期过去了,不对外扩张的话,就只有内部厮杀这一条路。 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对外扩张,让蛋糕变的更大, 而不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要求所有人都停滞不前来避免内卷。因为根本办不到,就算办到了,我们面对的也即将是生产力彻底的停滞以及行业的停止发展,最后因为生产力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被淘汰。那是测试行业的悲哀,我不希望曾经的那一篇《我们真的需要专职的QA么》这样的文章再出现了,当时这篇文章的爆火本身就已经是测试行业的悲哀了,那篇文章里充满了对QA能力上的质疑。
我相信不只是这篇匿名贴里的楼主对左移和右移有质疑,一定有其他同学也会质疑, 也会像那个楼主一样说上一句:我一个测试凭什么要懂开发和运维,凭什么要去研究代码。 但是我们所有人都不去学习这些技能难道就不会面对内卷了么? 没有了技术上的竞争, 大家觉得我们会竞争什么? 是政治竞争,是加班竞争,是比谁更便宜,是比谁更会跪舔。到时候会有更多的大家看不惯的奋斗比出现。
而社区一直倡导测试无边界, 我也一直在社区中安利技术流,安利测试开发技能,安利docker,k8s,cicd,混沌工程等各种各样看似不属于测试范围内的技术栈,为的就是能闯出一条不一样的路让我们走下去,而不是在同一条路上相互厮杀。 devops的出现就是一个契机,devops刚开始出现的时候甚至是到现在都没有严格规定到底是哪一个已经存在的角色来负责。 有的公司是开发自己干的,有的是运维转SRE干的,也有的是测试负责一部分职能的。 到现在行业内都没有一个规定到底是谁来干。 而工程生产力团队在被谷歌提出时,更是直接声明这就是测试团队转型而来的。 所以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是我们把蛋糕扩大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工资的机会。 docker,jenkins,k8s,普罗米修斯等开源项目的出现更是把实现这些能力的门槛降低到了QA也可以去实施的程度。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现在是质量部下属工程效能team的leader, 我一开始是负责测试团队的效能提升, 现在扩张到涉及研发的环境治理,持续集成, 工程能力优化,工具链开发的工作中。 目前看效果不错, 为此研发总监专门来找我希望我以后全面接管这些职能,还要给我额外申请两个HC。 这就解决了两个就业人口, 如果一个团队解决1~2个就业岗位,全北京可能就是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如果QA够强, 能够做到行业内默认这些事都是QA团队来负责的话(就像谷歌的工程生产力团队是QA转型而来)那我们能给测试行业增加多少就业岗位的机会? 这就是我希望走的路,向外扩张,扩大蛋糕的路, 而不是在一条路上跟同行死磕。
所以很多人质疑的, 厌恶的, 抵制的测试左移也好, 右移也罢,其实都误会了。 他们不是造成内卷的罪魁祸首, 反而是避免内卷的现在看来起码可以尝试的道路。精力放在向外扩张, 向其他领域扩张上。 因为我们不这么做,才会带来内卷的各种现象。 而内卷带来的作用是可怕的。 由于无法对外扩张,所以就在内部开始无休止的精细化和复杂化的演进。 比如很多人都有感觉的,好多测试概念的过度解读和操作。 比如过度的AI测试潮流,智能化测试潮流,精准化测试潮流, 工具和平台化测试潮流(就像这篇匿名贴子里楼主抱怨的一样)。 这些东西没有错但是现在被人过度的使用了甚至导致越来越复杂但是作用越来越小。 为什么? 因为大家要晋升,要涨薪,没有其他的路他就只能在已有的这些东西里玩花样了,不管有用没用,一定要做的复杂,要体现技术含量,用这种方式去跟其他人竞争。 要不然他还能怎么办呢?还是存量竞争, 当已知的工具和平台都已经做好了, 已经不剩下什么发挥空间的时候, 他就只能把这件事做的再复杂点,再精细点,甚至推倒重新造一遍轮子,即便可能没有什么用。
生产力
这篇匿名帖子里还提到了由于生产力提升,以前3个人能做完的工作现在只用一个人就能做完了,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带来的竞争激烈问题。 那解释这个问题呢, 首先生产力的提升是不可能被阻挡的, 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只要提高了生产力,企业才能降低成本从而提供价格更低的产品, 在美国牛奶是非常便宜的, 不是因为美国养的牛比其他国家多, 而是因为在美国生产牛奶这一整条产业已经高度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了,全程是不需要多少人工参与的, 所以极低的成本造就了极低的价格。 同样的中国的快递行业可以说是全球之最,任何国家都想象不到在中国收发一个快递是成本这么低的一件事。 因为不管是菜鸟,京东还是顺丰,他们智能化快递管理已经极大的减少了人工参与的成本,并且快递柜和代收点的出现更是提高了快递员投递的效率,以前需要10个快递员才能发送的量,现在1个就够了。 企业提高了生产力节省了人力成本用户才能享受到更便宜的价格。 生产力提升对于那些失去快递工作的人来说残酷么? 残酷。 但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力是不能停滞的。 而且如果你不希望快递工人失业,那你就要承担以后每次收发快递都增加可能10块钱的成本, 如果你也不希望外卖平台的生产力提升导致外卖小哥失业, 那么你以后点外卖每次都要多花10块钱的成本。 如果你不希望任何行业有人因为生产力提升而失业,那你将面临挣多少钱也不够花的窘境。 并且生产力的提升虽然导致这部分人失业,但是这不代表他们会永远失业下去, 因为社会生产力提升后,成本降低,收益变大, 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有资本和余力去对外扩张占领更多的领域, 企业提高了生产力, 成本降低,收益变大,他可以去扩张到更大的市场上, 由此业务会扩张,团队扩张,就业岗位也相应的会增多,而这些人可以继续在这些扩张的领域里继续发光发热,如果以前一个团队要3个QA, 现在由于生产力提升只需要1个QA了。 但是因为企业收益变大, 业务继续扩张,原本只有1条业务线的团队,现在变成3个业务线团队,蛋糕变大。 当然这有点回到了使用扩张策略避免内卷的话题上了。
研究内卷的学者在描述清朝的一段时间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当时清朝的人口出现了一次爆炸期, 人口由7千万(记不清了)扩张到了4亿。 大量的人口带来了极其廉价的劳动力,而极其廉价的劳动力导致了整个社会提升生产力的动力不足(因为劳动力太廉价了, 不需要提升生产力来节省成本)。 而这段时间西方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在之后经济和科技上都吊打了清朝。 所以这里面我们知道两件事, 就是生产力是不能停滞的, 短期内我们看到的是生产力提升导致就业岗位变少,但是长期看生产力停滞带来的是毁灭, 就真如那篇《我们真的需要专职的QA么》那篇爆火的文章里说的一样了,我们最后就会被他们取代掉。 第二件事就是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测试行业打从10年前技术能力和生产力就开始停滞的话,现在是什么光景? 测试不需要学技术了,大家都知道测试行业门槛低,工资高, 大家全涌入这个行业中。 然后虽然生产力停滞导致一个团队需要大量的测试人员,但是带来的结果一定是更多的人群涌入以及更加廉价的劳动力。 这个时候你还能拿到20K了么,可能只能拿到10K了吧。而且测试这个职位没有了技术深度, 一眼就可以望见尽头。 不论是刚毕业2年的还是工作10来年的, 大家的竞争力都差不多。 在这样的前提下,别说现在35岁的梗了, 你觉得你能抗到30岁么? 一个行业没有了纵深,没有了梯次, 没有能够支撑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一直向深度发展的道路,大家全是工作3,5年就看到天花板了,遇到瓶颈了, 那才是真正的可悲,我们的行业也就真正的沦落为青春饭了。
总结
请原谅我的长篇大论。 这篇匿名贴表达的是左移,右移以及自动化的出现拉高了行业的技术水平,本来大家在不用学习技术,不用做这些就可以活的好好的。但是现在门槛变高了,大家就业更难了。 所以这些拉高行业技术水平的人是内卷的罪魁祸首。
而我要表达的是,内卷跟这些没关系,至少不是主要因素,这是正常的技术发展。 相反的是如果测试行业没有门槛了, 大家不需要学技术了。 那才是内卷的加剧的开始。 因为门槛低,待遇高(在北京手工测试的10几,20K的薪资也是超越其他行业的存在),会导致数以十万计的行业外的人群涌入测试行业。 因为谁都想轻轻松松的挣高薪, 你要公平那就是所有人都公平,这钱你能挣得其他人就也能挣得。 过量的就业人群会迅速破坏测试行业的供需关系。 在激烈的竞争下10几K的平均工资会被快速拉平到可能只有几K。 而且只有几K的工资大家还得拼命加班,还会有大量人员失业, 因为市场上岗位就这么多,突然多了几十万消化不了。 到那个时候大家日子绝对比现在要凄惨。 可能很多人不信,但是这是经济规律, 市场一定会在供需关系上找到平衡点。 可以参考当初外卖行业刚兴起的时候, 外卖小哥的月薪平均在10K左右,做的好的15K。 导致大量的工厂工人和社会上的年轻人迅速涌入外卖行业。 大家可以搜搜当时的新闻, 工厂的老板在斥责外卖行业吸社会的血,年轻人都去做外卖没人去工厂做实体经济了。 然后大量人员进去了, 你再看看外卖小哥们现在的待遇是什么样的? 前几天沸沸扬扬的事件大家都还记得。 当初外卖骑手就是门槛低,待遇高, 一个人,一件衣服,一辆电动车就可以入行了,几乎就是没什么门槛。 所以如果我们拒绝技术发展, 那今天的外卖骑手,就是我们的明天。 这就是我的观点, 造成内卷的反而是楼主这样不希望技术发展,而导致海量人员无门槛的进入测试行业带来的。 推广技术发展的人,反而是阻止内卷的那一批人,因为他们造成的技术水平的增高才阻止了非常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跟大家竞争。
大家想日子过的轻松点我理解的, 我也不是希望每个人都变成我这样的奋斗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是么。 我只是希望大家别怨恨错了对象, 现在测试行业是有门槛了, 跟以前不一样了。 但是门槛也是保护大家不被外人争夺的保护伞, 只要大家稍微努力点, 跨过这个门槛,就安全了。 这就跟以前的计划生育是一样的。
如果对软件测试、接口、自动化、性能测试、测试开发、面试经验交流。感兴趣可以1079636098,群内会有不定期的发放免费的资料链接,这些资料都是从各个技术网站搜集、整理出来的,如果你有好的学习资料可以私聊发我,我会注明出处之后分享给大家。
针对这个质疑回应一下吧, 借用别人说过的一句话, 这个行业里,不论是培训,还是社区,还是布道者,都是希望测试这个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正规,越来越健康,这样大家才能在这里挣钱。这句话就像我希望同行的工资一个比一个高一样,这样我出去面试也才能要个好价钱。 在这里谁也没有想挣一波块钱就走。把测试行业弄垮了,从业人员劝退了对谁都没有好处。 测试行业还不成熟, 我们曾经经历过被研发质疑的时代, 经历过大QA时代,也经历过大QA时代被瓦解被淘汰的灰色时代。 大QA时代失败了, 但我不歧视这些前辈们,他们那一代很伟大, 他们是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探索道路的先驱者。 同样的, 我也希望后来人对我们现在这些人多一些谅解, 我们现在探索的路也许也是失败的,但我们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