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西域琵琶的输入和发展》读书笔记4(下)
接上一次的读书笔记,对《汉唐时期西域琵琶的输入和发展》做一个全文总结。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有这么一些时间节点,比如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等。上古的音乐主要囊括了远古,️夏商,西周东周时期。然后是中古时期,在经历东周时期的战乱与割据以后,秦统一六国,从此中国几千年的中央君主集权制便拉开帷幕,中古的音乐主要包括秦汉,南北朝,隋唐。近古时期就是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音乐重心逐渐从宫廷宴乐转移到民间上来。
本文所讲述的琵琶发展,便是在中古时期这个背景下:汉建立后,对外的交流文化逐渐增多,如最早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摩珂兜勒》,经汉代乐府机构领导者李延年,编创出《新生二十八解》,鼓吹乐中的横吹曲调便从该曲中取材而来。交流继续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南北统一,各民族大融合,新音乐由此孕育发展。在隋代建立七部乐的燕乐体制——国伎(即西凉乐)、清商伎、天竺伎、龟兹伎、高丽伎、安国伎、文康伎(隋炀帝时改为“礼毕”,是一种汉族的面具舞),可明显看到诸多西域的音乐。后来加入疏勒伎、康国伎形成九部乐。
《唐书》卷二二说:“周、隋管弦杂曲数百,皆西凉乐也。鼓舞曲,皆龟兹乐也”。
再到后来的唐代,宴乐体制更是在九部乐(废除礼毕,将燕乐列为诸乐之首)的基础上,建立了坐立部伎,音乐以龟兹乐为主,不少乐舞体现了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结合的形式。
《通典》卷一四六说:“立部伎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乐声。坐部伎皆用龟兹乐。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
由此可见,在中古时期,西域音乐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然,这与汉、隋、唐这几个朝代极强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交流开放、包容,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格外丰富。
所以这一时期,琵琶艺术已经到达很高的程度。
追溯其源头,琵琶传入中原,应从汉代开始。北魏以来,在敦煌的千佛洞壁画中,麦积山的石窟壁画中,云冈的石窟造像中才见有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由此便可肯定的得出一个结论:琵琶的传入,是随同佛教带来,在北魏时才开始盛行的。具体的文献资料记载于《隋书》卷十五《音乐志》,《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
西域音乐的传播,是由当时著名的琵琶乐师苏衹婆、曹妙达等龟兹乐人带来,还带来了新的调式理论,如五旦七调,八十四调,还有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二十八调。而二十八调就是龟兹琵琶调。
《辽史》《乐志》中记载:“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即不用古代的累黍定律),以琵琶弦协之。盖出“九部乐”之龟兹部云。”
琵琶从西域传入,在中原发展,少不了琵琶名手。而当时琵琶演奏有很多:苏衹婆、曹妙达、王维、段善本(他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是一位杰出的琵琶大师。)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但从诸多史料中不难发现,在这一时期,琵琶是很受欢迎的音乐艺术。甚至在北史卷九二《恩倖传》中记载:“胡小儿曹僧奴子妙达,以能弹胡琵琶,甚被恩宠,俱开府封王。”
在本篇文章中还记载了诸多这样的琵琶能手,遍不一一列举照搬了。
接着来说琵琶传入中原以后一些新的发展。
首先是琵琶的制作,发展的丰富多样。除了之前提到的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秦汉子以外,中国乐师用他们的智慧进行创造,在唐代有了大忽雷和小忽雷,古籍可考。至今这两个遗物尚保存在故宫博物馆中。到了宋代,陈旸《乐书》中记载胡部琵琶8种、俗部乐器12种,其中有不少品种是新制的。由四弦、五弦发展到六弦、七弦、八弦,品位除原有的四相又增加12品,使其音域更广。
在弹奏方法上,由原来的横抱拨弹,到竖抱形式。从拨弹,到手弹。
著名诗篇《琵琶行》中曾描写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沉吟放拨插弦中。”《乐府杂录》中说:“奏琵琶由两法,用弹拨,用手奏,是从人之所好而已。”
琵琶由中国传至日本,日本也是横抱弹拨,在日本奈良、平安时代的绘画上、雕刻上,琵琶大师都是横抱拨弹的姿势,由此可知所使用的是唐代古法。波斯古画上的琵琶乐师,也是横抱,而非竖抱。当今中国的琵琶演奏,除了闽南极小地区使用横抱拨弦,其余多为竖抱指弹。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新创。
左:横抱琵琶 右:竖抱琵琶以上便是阅读汉唐以来的琵琶发展所作的全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