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哪些时刻,让你彻底改变了对读书这件事的看法?
读书生涯中,发生过许多颠覆我的想法与认知的时刻,我相信你也会有。这些时刻如今想来,依旧颤抖不已,那是我读书生涯中真正学会思考的开始。
片段一:
严歌苓参加一个采访,在采访中有人问她为什么身体不是很好,为什么还依旧坚持写作?这份动力来自于哪里?
她回答说:“当初下乡的时候,条件特别差。环境医疗措施都很落后,他们的队员中有一个生了病,送去医院,她就在走廊里看着那么多病人,有许多躺在走廊里。有一个女病患刚刚做完手术,全身赤裸包裹在白色的被单中。这时候,有一个中年男人,走上去,站在边上,开始抽烟,他故意把烟灰弹到被单上,然后假装去掀起来看。”
听完这个故事的那一刻,我颤栗不已,在人性幽微的角落,潜伏着我不知道的人性之恶。从那时候开始,严歌苓从没停下手中的笔。也是从那时开始,我逐渐学会从细微处去体察人情人性,那颗颤栗的心,如今依旧是我写文的动力。
片段二
大学有个老师曾在课堂上半开玩笑半严肃地说过:“你真正的读书生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你读书不为考试功名的时候开始。”那个时候脑子里千回百转的内容就是三毛《逃学为读书》的片段,她被学校的学业压得踹不过气,索性逃学去墓地看书。
我从来都是一个“规矩”的学生,直到大学,我依旧是规规矩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前我以为,所谓的好好读书,不就是如此吗?但从那之后,去图书馆,大多是乱翻书,挑自己喜欢的看,而很少被束缚在老师布置的书中。
我内心无比敬重这样一位老师,至今难忘,八股文可以帮你通过高考,死记硬背可以完成大学学业,却永远不会让你体会到文学里的冷暖辛酸,还有投注在字里行间泣血带泪的文字。真正的读书,是不依附性的独立思考的开始。
片段三
我的导师在指导我的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曾对我说过:“真正好的文字,最后肯定是在读过浩如烟海的文字之后,用一种很轻透,很淡薄的文字写出来的。”如今写文字也不会华丽丽堆砌,弄得雕匱满眼。但是总感觉说不透,说不满,还远远没有达到老师所说的那种境界。书读得少,领悟力亦是不足,教导我这样一个没有慧根的学生,也真是难为老师。现在依旧很笨拙地努力着,但至少,我还可以辨别什么样的文字,是好的文字,这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的。
这些片段也算是“朝花夕拾”,它们曾经在我的心里产生过极大的震撼,至今依旧影响着我对读书这件事的看法。
遗憾的是,在大学之后才听到看到了这样的片段与画面;感激的是,在大学终于开始有了些许的改变。
你呢?曾经有哪些时刻彻底改变了你对读书这件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