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借助典故
主讲老师 段雪璐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增加写作创意的小技巧,用典。我们将围绕用典的含义及作用、用点的方式、和如何用好典故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以典入文,是一种提升作品创意的修辞方式。
在言语作品中引用古代典籍记载的知名事件和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作者某种愿望或情感,从而增加文章语言之含蓄与典雅,文章意境之深度和内涵的表现手法,即称用典。
巧妙恰当的用典,不仅可以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表述,使语言简洁凝练,庄重典雅。还能提升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起到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表达效果。
例如: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善饮常醉。他的好友山涛形容:
嵇叔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自从山涛将醉后的嵇康比喻成玉山将崩后,后世文人写人醉倒都喜欢这样用。
例如:李白《襄阳歌》中自吟:“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玄晏舞狂乌帽落,蓝田醉倒玉山倾。”一一白居易
“金樽佐酒筹,劝不休,沈沈玉倒黄昏后。”一一孔尚任《桃花扇》
嵇康醉酒后的“玉山倾倒”之态,成为后世文人雅士,争相讴歌和效仿的经典。“玉山倾倒”这一说法也成为人们化用之典故,这便是用典。
所用之典,可以是古代典籍里所记载的知名事件,也可以是古人的经典言论。据此,用典方式可以分为用事和用言两大类。
用事:即把历史故事浓缩为固定典面,借以影射时事或抒怀言志的用典方法。典面及典故的短语化语言表达形式。
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大观园的姐妹要成立诗社,在取别号时探春戏谑黛玉时说: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娥皇女英是我国古代的传说故事,描写娥皇和女英,面对因为战争丧生的舜帝,只能扶竹泣望,眼泪滴在湘江边的竹子上,泪痕不褪,点点成斑来表现坚贞的爱情。借用这一典故为黛玉取号,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用言:是化用前人诗句或经典言论的用典方法。用言又可分为直接引用和借用原句某些词语两种方式。
某位领导古典文学素养深厚,在重要讲话和文章中,都善于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用古代经典名句恰到好处地表达了立场和观点。
例如(略)
典故与大众化的语言配合使用,使得典故运用自然,与所要表达的主旨相得益彰。不仅形成了极富魅力的语言风格,还带给人们深刻的思想启迪、精神激荡与文化自信。这就是用言中的直接引用。
借用原句某些词语的用典方法又称发散式引经据典,并不照录古代诗词或古人经典言论原文,而是将其进行发散后暗用于自己的言语作品中。
例如: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一辛弃疾
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中将它改成:“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受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在晚年唱起了欢乐颂。”
又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余光中的《独白》里却说:“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如此便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文学性,同时还打上了作者的自我烙印,注入了鲜明的自我认知和思考。总而言之,在言语作品的创作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典方式。既要紧扣典故之本意,又能于古中求新,令典如己出,充分为己所用,才是用典之佳境。
当我们体会到了用典的精妙,学习了用典的方式之后。如何才能把典故用的巧妙用的恰当呢?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阅读经典,采撷精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将经史百家藏诸脑海,才能做到将合适的典故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我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其实书中不仅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书中还有乾坤万物和整个世界。
阅读经典,充分汲取经史百家的知识养分,不仅仅是用好典故的基础,亦是实现写作与沟通的重要手段。
2.谨慎用典,不掉书袋
好的用典固然可以使我们的作品锦上添花,与人共鸣。但我们亦不可滥用典故。不能为了用典而用典。诸如记流水账一般,简单罗列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看似光彩华丽,实则只是胡乱拼凑,肆意堆砌,贩卖文字,让整个作品牵强附会,不伦不类。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所谓过犹不及,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