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恐惧打针吗?被吓大的孩子最后竟然这样了……
最近有一位齐妈的好友联系齐妈,说孩子一说去医院就哭,发愁不知如何是好。正巧,在几周前我刚刚给齐齐做了这方面的心理疏导,效果非常的好。
齐齐原来也是一个很怕打针的孩子,经过了正确的心理疏导后不仅不怕去医院、打针也不哭并且还很开心的和其他小伙伴炫耀,“我去打针了,一点都不疼哦!”
那么问题来了,你家孩子怕打针吗?怕去医院吗?
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由于在齐齐第一次去医院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过心理建设的重要性。因为小朋友在出生以后都会经历无数次打疫苗,几个月大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反应,但是到了一岁以后,当我们还是像往常一样抱孩子去打针时,这个已经懂得抗拒的小家伙就知道反抗了,先是哭然后就开始拳脚并用。看着孩子哭,我们也有些心慌,还好小孩子很容易转移注意力。
然而,问题往往在后面。
因为打针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黑色的种子。在后来去医院时,只要看到白大褂就开始哭,作为家长的我们这一刻只能使用五花大绑的杀手锏,先把针打了再说。但是,有很多疾病需要在孩子安静的状态下才能诊断,那么五花大绑就不好使了。
现在的齐齐已经成长为他自己眼中的小男子汉啦
然后我便开始分析在带齐齐去医院时,我究竟犯了哪些错。
首先,我们没有告诉他这是一件不开心的事情。从而导致孩子对打针没有一个心理预期,他和过去一样,认为这又是一次开心的外出游玩。当针头扎进身体的那一刻,他感觉到这件事并不好玩,而且很疼。所以,白大褂、打针、疼,这三件事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了解了问题产生的原因,齐妈总结了几点预防恐惧行之有效的办法:
让他知道打针是有点疼的事
无论你的宝贝有多大,都要在去医院前告诉他(她),我们要去打针了,可能有点疼哦。但是只疼一小会儿,然后就不疼了。而且,我还告诉齐齐,如果觉得疼可以试着咬咬牙或者攥拳头哦。令我意外的是,这样简单的心理疏导,竟然出乎意料的好用。齐齐打完针不仅没有哭,还学会了咬牙来转移疼痛的注意力。我能明显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是个大英雄,因为回家的路上见到熟人就说“打针一点都不疼哦!”小孩子真是太好玩了。
请接纳孩子的哭泣
每个孩子对疼痛的忍耐指数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使在你这样沟通过后依然有孩子会哭,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说“不要哭,看比你小的小朋友都很坚强没有哭哦,你是个大哥哥更不要哭”,这样的比较会让孩子更加伤心,反而会有一种挫败感,来医院不仅要受罪,还要被比较,医院真是个可恶的地方!
如果孩子哭泣,可以抱起来在肩膀上温柔的拍拍,可以什么都不说。如果家长一定要说,可以说”打针是不是有点疼呀,我知道有点疼,所以想哭就哭吧,没关系的,妈妈陪着你“。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有宣泄的地方,身心才能更健康的发展。
不要用去医院吓唬孩子
有些家长,包括我自己都犯过一个错误,就是用孩子害怕的事物来吓唬孩子,从而让孩子听话。比如有些家长会说”你再不听话,就把你抱去医院了“,虽然孩子表面上不再顽皮了,但是去医院这件事反而成了更大的心理负担。
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的记得儿时对打针的恐惧感,成人以后才渐渐消除。所以,被强迫打针是一件很痛苦的心理折磨,孩子要战胜的不是疼痛本身,而是打针带来的恐惧感。为此齐妈专门采访了三位因为儿时被父母吓唬造成的心理阴影,其中一个是吓唬别人……
很小的时候我爱吃西瓜,爸爸跟我说把西瓜籽吃进肚子里它会在里面发芽,最后长出个大西瓜,把我的小肚皮撑破。后来我吃西瓜小心翼翼,还是不小心咽下一颗藏在果肉里面的西瓜籽,为此我担惊受怕了好久,年幼的我夜不能寐,直到现在都要先花十分钟把西瓜籽挑出来……
——积极的章鱼
小时候不懂事,指着刚浇完水的湿土地跟我弟开玩笑:这种黑乎乎的土下面都长着一双手,不爱吃饭的小孩踩到就会被吸进去。这话说完了我扭头就忘,直到去年过年跟我弟闲聊时候提起,才知道,这句我扭头就忘的话,曾支配过他一整个童年的恐惧。
——燕舘歌楼
都记不得那是几岁了,如今只是一想,那个声音便会出现。
“你别乱动,蝴蝶的粉掉进嘴里,你就变哑巴”
我不记得这个声音到底是谁对我说,只知大体该是亲人...
现在,每到夏天,见到蝴蝶永远是绕着走,家里的纱窗一定要关紧,
但,也有防不胜防的时候,结局总是一身冷汗和久久不能平静的喘息...
童年的阴影,随着我的成长,被放大,无限放大...
写到这儿,想起蝴蝶颤抖的身体,我忙停止想象,可怕......
——汤姆猫
所以,家长们不要吓唬孩子,会在今后的生活中造成很大的影响。
关于教育这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属于独立的个体,一个孩子的人格养成和所在家庭的背景有着极其大的关系。决定我们要走的方向往往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没有哪种教育方式是具备普适性的。所以,我们也很难说哪种方法就是对的,哪种方法就是不对的。
但是,我们依然能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如在孩子害怕打针、害怕吃药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从而减少孩子的恐惧感。
更多齐妈文章,关注“宝宝御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