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自信(转载,侵权删,非赢利使用,)

2021-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古装男孩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与时俱进的步伐,一些城市的街道已不满足于古老的地名,而加入了浪漫的“洋文化”。不仅新修大街,就是普通的古街道、幽深小巷也改为焕然一新的“洋地名”,这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对经济的追求,亦是百姓对民族文化的否定。   

地方地名“从古变洋”,既是地方有关部门之过,亦是百姓之愚。   

老地名替换,是地方有关部门的决定,他们希望通过该换地名来提高地方土地价值,使老地方“焕然一新”,刺激游客及当地人的更多关注,以此提高经济效益。那么,为什么他们就那么确定这样的改动会产生好的影响呢?“一招鲜”不可能“一世名”这是一种短视。   

中国消费市场长期崇尚“洋品牌”,似乎一串字母或由个性符号构成的品牌就档次更高。这种盲目跟风的消费心理铸成了“崇洋媚外”的消费基础,随之成为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风向标”,纷纷将许多民族品牌换成了稀奇古怪的的外文品牌。甚至有些地方名胜景点也取个“洋名”引得游客先睹为快,良好的效果对地方旅游消费经济提供了灵感,更换地名以“改头换面”源于经济效益的冲动。   

坚守古地名,就是坚守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非“抱残守缺”。   

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民族文化,记载着古代地理人文,有时,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地名就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民族的魂魄。如若洋化,便是对历史的否定,对民族文化的否定,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将成为无根之浮萍。   

正如不断掠夺中国文化历史主权的韩国,因为对自己历史的质疑和不自信,才会如此费尽心思地去寻找牵强的历史依据,来填补民族文化自信的空缺。而古老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拥有足够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丰厚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反映在古迹中,反应在节日里,融化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有足够的民族自信来相信我们的“老地方”,更具有民族人文价值,更是民族的根。   

深入探究老地名的历史文化,让独一无二的“老地方”成为一道金流传千古的字招牌。   

要想吸引人群,“改个洋地名”是个馊主意,鼠目寸光;不如着手从历史的角度不断深入探究古老地名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古地名在对外文化、经济交往的地位、作用,既丰富古老文化,也能与时俱进;也可将老地名的故事书写在地名旁,增添适量标志建筑,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名洋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和地方特色的亵渎,我们难道要放着丰富的历史不去珍惜,反而让外国那些宵小之辈来窥视吗?相信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相信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才能踏出一条康庄大路,通向“中国复兴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