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执教 诸向阳
诸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
先是了解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接着检查预习的效果,梳理不理解的句子,(不理解的句子其实就是文章的主题);
然后聚焦闰土的形象,从看瓜刺猹的画面开始,到手里的动作,人物的外貌;
最后是闰土的性格,上到这儿的时候,通过补充资料,读《故乡》的结尾,升华主题。
这个设计妙在哪里呢?诸老师对学生的点拨。
小说要分析人物的形象。怎么分析呢,看人物的动作、语言是可见一斑的。可是小朋友对人物的理解会比较单一和片面,所以诸老师在看似不经意间,帮助他们勾连课文的前后,找出人物主要的特点,最后补白资料,明白人和事物都会变化。在体会人物的同时,感受了鲁迅先生写法的精妙,挺值得学习的。
一、关于鲁迅
1、询问学生对鲁迅的了解
师:打开课文,写鲁迅的名字。关于鲁迅,你知道什么?
生:原名叫周树人
师:他知道原名,鲁迅是他的笔名。
生:鲁迅是中国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师:你认为他最主要的是什么家?
生:文学家。因为他有散文集《野草》,小说集《呐喊》
师:这就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呐喊》里有14篇小说,14篇小说组成了一个集子《呐喊》。谁能说说《少年闰土》和《呐喊》有什么联系呢?
生:《少年闰土》选择《故乡》,被编入了《呐喊》。
2、出示课文与今天的表达不一样的地方
师:是的,在学生中流传中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和我们一样,也写错别字。
你看,
带项圈
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师:这是错别字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
生:这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间,文字还没有规范。
师:确实如此,文字还没有规范的时候,写法不算错误。我们说这是错别字,是因为现在文字规范了。有一个问题,既然选到小学语文课本里,为什么不改过来呢?
生:鲁迅的文章一般都是文学经典,文章幽默、有趣,如果改掉字,或许会使这篇文章的趣味性减少。
师:是的,出版界有一个规定,现代作家的作品,两个人的作品一个都不能改。哪两个?
一是
生:鲁迅
师:还有一个我不告诉你们,自己去查。好了。课前我请你们完成了一个自学单,打开。。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不理解的句子(一)
师:我问,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
生:那一年,我们家是一个大祭祀的值年。
师:大祭祀,是很重要的纪念的活动,时间太久远了,不理解很正常。
2、不理解的句子(二)
生:他们不知道一些事儿,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四角的天空。
生:四角的天空。
师:读这句话。
生读: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一朋友所不知道的。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他们是谁?
生:鲁迅的朋友
师:对的,小说里的人物都不一定,但是这里的“我”很大程度是鲁迅。当时的鲁迅家境比较好,他的朋友也和他一样。他们不知道什么事儿?
生:闰土在海边经历的事儿
3、梳理课文讲述了几件事
师:课文里讲述了几件事?
生:在下大雪的 时候捕捉小鸟。
师:你能用再简练的文字概括一下这件事。
生:雪地捕鸟
师:第一件事,雪地捕鸟。板书。第二件事谁来概括?
生:海边拾贝
师:还有哪两件事?
生:看瓜刺猹
生:跳鱼儿跳
师:这个概括不太好,应该是什么情况下看跳鱼儿
生:潮来看鱼
师:一起读读这四件事,这是闰土给我讲的 四件事,也是我们这些少年不知道的。读
生读四件事
师:闰土只知道这四件事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无穷无尽
师:鲁迅写这句话,实际上想要告诉我们,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
师:你把见多识广写在雪地捕鸟旁边。鲁迅写见多识广是怎么写的?
生:把闰土和我进行对比
师:把闰土和我们进行了对比。闰土见多识广,我们呢?
生:见识狭小。
生:我从她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视角的天空,
师:我们就像井底之蛙,我们在坐井观天,和闰土比,我们孤陋寡闻。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吧。
生:明白了
师:读文
生读: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一朋友所不知道的。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4、对闰土的印象
师:用到见多识广的同学,举手,还用了别的词概括闰土的特别吗?
生:重视友情
生:机智勇敢
生:勤劳
生:聪明能干
生:害羞
生:活泼
生:朴实善良
生:有趣
师:你怎么知道他有趣?
生:他经常给我讲,他在海边的有趣的事情
生:纯真质朴
生:我认为充满童趣比有趣好
生:天真
生:可爱
生:帅气的孩子
生:生活经验丰富的孩子
老师带着孩子们读黑板上的词语,让学生感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师:害羞有没有不同意见?有人说他是害羞的,有没有和害羞不一样的?
生:他见人很怕羞,但是不怕我,跟别人害羞,不怕我
师:和别人在一起很害羞,和我害羞吗?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表现是不一样的,他是一个矛盾体。
三、聚焦闰土的形象
1、聚焦第一次看瓜刺猹
师:关于这段文字,课文里配了一副插图,这幅图和文字不一样。
生:他是举起来,还没有刺去。
师:看拿钢叉的动作。鲁迅说的是捏,书上的图是握。你觉得用哪个好?
生:捏动作很轻盈。
师:捏动作轻盈,使用动作很熟练。给人少年英雄的形象。所以,我们发现,插图有时候会限制我们对文字的想象。所以我们还是来读文字。读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部分有很多写颜色的词,找找看。
生勾画颜色的词。
生:这可以让写作有画面感。
师:是的,鲁迅是精通绘画的,把这个画面感读出来。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聚焦第二次看瓜刺猹
师:这是看瓜刺猹,这件事在我们课文里出现了几次?两次,还有一次是这样写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第二次看瓜刺猹
师:第二次出现和第一次出现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认为第一次写是动静结合,第二次仅仅是动作。把动作写得紧张、惊险有趣
师:第一次是动作,第二次是语言。这个文字的语言更加口语化。第一次写景物,这个语言更加书面,生动、优美。我有问题了,为什么看瓜刺猹鲁迅要写两次呢?
生:第一次是鲁迅脑海里闪出来的,第二次是闰土说给鲁迅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他看过《故乡》,掌声。第一次是一个画面。留在鲁迅脑海中的画面,首先闪现在鲁迅心中的就是一个画面,第二次是闰土讲述的内容。
我们来一起背诵这个画面
生背诵这个自然段。
3、闰土的外貌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少年闰土带了一个银项圈。鲁迅特意写了这个银项圈,谁来读一读,看看鲁迅怎么写的?
生读
师:这是什么描写?
生:外貌描写
师:你们的外貌描写和鲁迅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们写人都会写眼睛,他没有
师:我们都会描写细致,鲁迅呢?
生:略写
师:是的,他抓了哪几个点?
生:圆脸
师:紫色的圆脸,说明什么呢?
生:健康
师:第二个写的什么?
生:小粘毛
师:这是绍兴农村的孩子戴的。第三个写银项圈,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句银项圈,是为了说明什么?读一读
生读银项圈的句子
师:要体现什么?
生:父亲十分爱他,这也是闰土的象征
师:读《红楼梦》里面有贾宝玉,他的最大特征是有玉。人物的外貌,不一定要写全,而是抓特征来写,印象会更深刻。在读一读
生读闰土的外貌
4、闰土的特点
师: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讨论,这是你们列出来的少年闰土的特点,读一读
再读黑板的闰土的特点
师:我请同学们在这么多词语中,选择一个词代表闰土最主要的特点,你会选择哪一个词,同桌讨论,拿出一个结论来
(师生分享闰土最鲜明的特点)
师:看一个人的主要特点,要看全文写得最多的部分,所以闰土最大的特点是见多识广。
四、总结梳理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读《故乡》的结尾
师:长大以后,我和闰土又一次见面了,我带来了《呐喊》,我给大家读他们见面的部分。
师读长大和闰土见面的场景。
师:听老师读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叫他老爷
师:他听到了老爷,以前是哥们相称,现在为什么叫老爷?
生:为什么我们之间就隔了一层厚障壁了呢?
生:那么多话都说出来了呢?
生:为什么毡帽破了?
生:我说不出话,为什么闰土也说不出话来?
生:闰土再见到我的时候,脸上显出的是凄凉的神奇
生:紫色的圆脸,为什么蜡黄了。一个少年闰土的形象,变成了凄凉,
师:是什么造成了闰土的样子?我们到《故乡》里去找找。我们通过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遥遥地向他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