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

《德元养生堂》温馨提醒艾灸注意事项细节,不然达不到效果。。。

2019-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理应飞
《德元养生堂》温馨提醒艾灸注意事项细节,不然达不到效果。。。

艾灸时,取穴的顺序重要吗?很多人只是做艾灸保健,每次灸一个穴而已,所以顺序的事项从来没放在心上,也不觉得重要。大家可千万不要忘了,艾灸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科,是有专业性在里面的,可不是说随便灸灸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当艾灸穴位较多时,如果艾灸顺序不当,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有患者称,自己一艾灸就上火,头疼脑热,十分烦躁。经判断,不是体质的原因。这是为啥呢?

原来他艾灸的顺序太过随意了,灸完腹部的穴位,灸背部,想起头部的问题,又开始灸起头上的穴位。气息全打乱了,不头疼才怪!

身体里的阴阳之气运行自有其规律,一般是从阳气较足的部位流向阳气较弱的部位。有的人手脚冰凉是咋回事呢?是因为中间堵住了,阳气过不去,或者阳气本来就弱,还没运行到手脚就已经“耗尽了力气”。

做艾灸一定要懂得顺应身体正气运转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艾灸应该按照什么顺序呢?

《千金要方》:“凡灸当先阳后阴,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 艾灸时我们一定要遵从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面后腹面的规律。

先阳后阴,这里阴和阳的标准可在《黄帝内经》中找到答案。《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上阳下阴,左阳右阴,四肢中,手掌连胳膊肚面为阴,足背顺连腿前为阴,反之为阳。”

按以上的顺序进行,先阳后阴,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从上后下,可以避免面部哄热不适之感。先少后多,主要是使艾炷的火力由弱增强,以使人能易于接受。需要灸多壮者,可先用小艾炷灸起,逐渐更换大艾炷,或者使用小艾炷多壮法代替,临床施灸的时候要根据个人的情况。

01

先上后下的原则

头为诸阳之会,人体一身之阳气,无不来自于天阳,天阳降而及于地,地气升而会于天,则天地交通而万物生,此“阴升阳降”法理不可违背。倘天气不降反升,地气不升反降,则天地隔塞而万物绝。

故欲以艾灸温补阳气、温通经络者,定要遵循先上后下的顺序,方能导天之阳气由上而下达,温透百骸,推陈出新,使浊阴得降,虽见功稍缓,然步步为营,根基扎实而绝日后频发之因。否则不仅不能祛病,反致病邪内攻,而成坏证。

宋代董汲《脚气治法总要》中记载了艾灸治疗脚气的方法,即从上到下,依次灸风市、伏兔、犊鼻、内膝眼、足三里、上廉、下廉、悬钟;又有淋炸之法,对顺序施治的重要性及误用的后果做了阐述。

笔者曾治一患者,足部肿痛,医者不明,由下向上推按而散,致鹤膝之证,关节僵硬疼痛,纠正此误,竟从夏至冬,历时三月。顺序一事,关键所在,能不慎乎?

02

先少后多的原则

凡艾灸,要遵循循序渐进、先少后多的原则,不能一任热补,不知节制,但见阳虚便艾火频燃,惟恐见效缓慢。须知阴阳互根,所谓阳虚者,若非急病导致,必兼阴虚,而因阳虚稍甚故名。不明就里者,每图痛快一时,见阳虚症状则动辄大剂量灸法以补益,不仅不能起到补益作用,反而会造成他证丛生。

先贤每有教诫如:“虚不受补” “补阳不伤阴” “助阴不伤阳” “补虚宜缓不宜急”等说。如以艾灸是绿色疗法为藉由,而错误地理解为多加艾火无所谓,则如过服人参而致中毒之理一般。疗法本身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善加运用。故艾灸治疗须缓缓图功,不可孟浪鲁莽。

对于某些患者自身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医生应予以理解并纠正,不能一味投其所好,听之任之。曾治一肾虚腰痛患者,自觉艾灸后好转明显而频频要求延长艾灸时间,无奈下加倍灸量。次日来诊询问其昨日睡眠可好,答夜间烦躁不成眠,且小便黄、眼屎多等。此为热盛伤阴所致,可见培元固本,原非一日之功,若贪功冒进,不伤根本而奈何?

03

先阳后阴的原则

人体各部位又是如何分阴阳的呢?

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都是: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在日常保健艾灸时,按照以上方法艾灸,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很多病症调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一般是以先缓解症状为先,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

《德元养生堂》温馨提醒艾灸注意事项细节,不然达不到效果。。。

艾灸规律经验分享

1

经验一:多灸背部,少灸胸膈

一般来说头部、面部、胸膈以上的部位不宜多灸,而背部、下肢等肉厚部位则多灸无妨,尤其是背部腧穴多灸长灸无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背部有很多重要的腧穴,如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气海俞穴、关元俞穴、三焦俞穴等,常灸大肠俞能够行气导滞、清肠排便;常灸关元俞穴可调经气,控精关等。这些穴位与五脏六腑一一对应,所以多灸背部可祛病缓疾、延年益寿。

2

经验二:先阳后阴,先左后右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就清楚记载: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的原则。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面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

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3

经验三:文火为补,武火为泻

明朝杨继洲《针灸大成》的记载,凡火力由小到大,不需要吹灭而使其慢慢燃尽者为补法,能起到温阳补虚的作用;如果将火吹旺使病人有烫的感觉,则为泻法,能起到驱寒散结的作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火为补,武火为泻”。

文章来自http://www.yubingtai.com御

艾灸补泻的基本法则

01

艾灸补泻的基本法则

《灵枢 ·背腧 》云:“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即以艾灸行补法时,不要吹火,使之自然熄灭,便于火力缓缓深入,是为补;泻法时,火燃后不断吹火,速使艾火燃尽,则为泻。

笔者体会到操作中的关键在于艾火的热力深入之时刻,不加干涉令其缓缓入者为补,凡补法皆不宜速,速则无功,如倒茶入杯须缓缓而行,若汹涌激荡则不多反少;一入而内外通,借疾吹使内热达行于外,如开郁达闭有引经之义,寒热过极需反佐。

02

温针灸中艾条的点燃方向之补泻

一般在温针操作时,并不在意点燃艾条的方向是从上还是从下,实际操作中,很多同道习惯从下点燃,原因是由于火焰是向上的,自然从下点燃比较方便。

但笔者认为,若想达到温补的目的,应令艾火从上向下,出发点在上,落脚点在下,使阳气归于内,仿天之阳气由上而下;反之,若想引热外行,则令火从下向上,出发点在内,落脚点在外,使火热有所去,仿地中之火郁而达之,为以热引热。

03

回旋灸方向之补泻

笔者注意到,在使用回旋灸时,也因方向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补泻效果。由外而内渐渐缩小且由浅渐深,如漩涡之旋入,是为补法,体现天阳入地之意,动作类似螺丝钉之拧入;

由内旋转而外渐渐扩大且由深渐浅,如泉水之涌出,是为泻法,亦取引内热而外达之意,也颇似螺丝钉之起出。具体说来,可以仿照针刺的捻转补泻方法,结合左右之区别,男女之不同等进行运用。

《德元养生堂》温馨提醒艾灸注意事项细节,不然达不到效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