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2-001】都说“坚持就能成功”,为什么你还是选择了放弃
1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flag被立得最多,却最容易被放弃?
高居前列的是这三个:
看书,全民阅读时代,我也要看几本书。结果买回来之后只翻了个目录。
健身卡,办了年卡,一共只去了个位数;
写作,别人利用空闲时间写作月入过万,我也要试试,结果写了几百字后再也没继续了。
类似这些三分钟热度的事估计很多人都经历过吧?基于此,公众号一条在文章《那么爱立flag,你一定是积极废人吧!》里,提出了“积极废人”的概念:
心态积极乐观,爱立flag,但往往难以坚持,经常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这个词一出,就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太贴切了!”
“从一个‘佛系青年’变成‘隐形贫困人口’,现在是‘积极废人’了。”
为什么长期坚持做一件事这么难?怎么才能真正坚持?
2
村上春树在《人生马拉松》中说: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如果一件事需要坚持才能完成,说明你并不是真正喜欢,骨子里并不想这样做。
前段时间,我进了一个读书打卡群。群里有几个人,为了鼓励自己坚持读书,完成读书计划,每天情绪激昂地喊着“坚持就是胜利”,一度让我误以为进了传销组织。
后来我仔细观察了几天,叫得最厉害的几个人,打了几天卡后就偃旗息鼓了,反而是平时比较沉默的一直在打卡。我加了其中一个为好友,请教他坚持读书的秘诀。
结果他反问我一句:为什么要说坚持?我就是喜欢读书,就像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
我想了想,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多久都不累。爱因斯坦经常在实验室连续做十几个小时的研究,并乐在其中。而对不喜欢物理学的我来说,可能一个小时都无法坚持。
有些时候,我们想坚持做的事,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而是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做,内心焦虑,担心自己不做就会被甩在身后。
3
但有些事情,可能是你不喜欢做但必需要做的。比如放下手机看几本书、学习新技能等。此时应该怎么做,才能从排斥到接受?
01 赋予意义
我每天晚上带孩子读三本书,这个习惯整整三年了。别人很惊讶,说你是怎么做到的。我说当时决定要这样做时,翻阅了好几本关于亲子阅读的书,好处太多了,不做觉得巨亏。
如果意识不到亲子阅读的意义能读这么久吗?
记得去年,孩子幼儿园搞了一次21天读书打卡活动,家长每天晚上把给孩子读的书发到群里,结果21天过后,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甚至有的家长说终于解脱了。
这些家长不懂亲子阅读的意义,只把21天打卡当作任务在完成,结束时当然会有解脱的感觉。
所以我们在做计划前,要给准备坚持做的事情赋予意义,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
拿一张纸,认真思考这三个问题:
001 如果不做这件事,会有哪些损失?
002 这些损失,会让我失去哪些机会?
003 没做这件事的人,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后,再决定有没有必要去做。
02 累积成就感
我家有个小本子,记录着我家四人每天发生的趣事,一人一句,已经写了一年多了。
老婆说:这是我坚持得最久的事,满满的一本,记录着孩子一步步的成长历程,特别有成就感。
一个人的成就感,就是做到了原本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
当你在某件事上下了很多功夫,却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成就感时,大脑就会开始打退堂鼓。
其实你的努力已经在产生影响,只是这种影响非常小,小到无法让你产生成就感。
以阅读为例。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读书的好处,但很多人仍然无法坚持。因为每件事情都有一个量变的过程,有的过程则非常缓慢。阅读就是如此,你看了百多本书,可能还会感觉什么都没学到。
此时可以通过记录坚持的过程并分享,来获得成就感。比如我在阅读时,会用文字、图像、音频、思维导图等手段记录每天的进度,分享给朋友。从一次次的记录中和朋友的正向反馈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会唤起你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此时让你坚持的,就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03 与志同道合的人为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朴实的方法往往藏在这些最熟悉的道理中。对身处网络社交时代的我们来说,尤其深刻。
数一数你的微信里有多少个群?这些群每天在讨论什么?你在坚持做的事和哪几个群有关系?
我有个同事,每个周末和一群好友坚持徒步。我说如果是你一个人,能坚持吗?
他说,肯定不能,一群人才有趣,徒步群里振臂一挥,就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特别好玩!
当你决定坚持做某事时,要想尽办法接近也在做这件事的人,能面对面交流最好,做不到时,最起码也要时刻关注他们。你会发现,在你这很难坚持的事,在别人那里特别自然。
这也会给你一种动力,让“很痛苦”、“很难坚持”,变成“很自然”、“根本停不下来”。
所以,与其苦逼地坚持,被自己立的flag打脸,还不如从现在开始,运用这些策略武装自己,甩掉“积极废人”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