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与芜湖民生中学
李克农,1899年9月15日出生于巢县烔炀镇中李村。1910年,在巢城小学堂读书的李克农,转到迁居芜湖做生意的父母身边,在芜湖安徽公学附属小学续读。在这里,他结识了日后成为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的阿英(即钱杏邨),并且终生成为好友。4 年后,15岁的李克农考入当时芜湖最有名气的教会中学——美国圣公会创办的圣雅阁书院。
从1917年中学毕业到1924年间,李克农先后在北京、上海、安庆、六安等地闯荡,当过北京《通俗周报》发行员、安庆《国民日报》副刊编辑,还担任过安徽省府职员、秘书、六安县第二科科长等职。这段时期的经历,使李克农开阔了眼界,接触了许多新的思想。
1925年初,李克农回到了芜湖。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芜湖各学校、团体纷纷举行悼念活动。但几所教会学校却例外,学校当局不仅禁止在校内组织任何悼念活动,也不允许学生参加校外的悼念活动。早就对奴化教育不满的青年学生,终于忍无可忍地爆发起来。5月上旬,圣雅阁书院的学生首先行动起来,拒绝参加学校规定的祷告仪式,举行了全校学生参加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追悼大会,由此拉开了芜湖学界爱国斗争的序幕。
李克农积极支持并参加了这场斗争。在他的引导和组织下,芜湖的萃文中学、福音堂美以美育才中学、后家巷励德中学、周家山女学、来复会小学、青山女学等其他教会学校纷纷响应,采取联合行动,声势日益浩大。不久,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来,学生的反帝爱国情绪更加激烈。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李克农与阿英、宫乔岩等革命同志及时组建了芜湖五卅惨案后援会,担负起统一领导芜湖各界更为广泛深入的反帝爱国斗争的重任。
在这场斗争中,有500多名进步学生坚决退出了教会学校,使得圣雅阁书院和萃文中学等教会学校几乎无法办下去。但在同时,这些学生又面临着无学可上、无书可读的困境。为了解决这500多名学生的失学问题,李克农与阿英、宫乔岩等反复磋商,决定筹建一所新式学校,校名选定为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二字。9月10日,在亲戚朋友的解囊相助和进步势力的鼎力支持下,民生中学正式开学。宫乔岩担任了学校的首任校长,李克农任事务主任,后又担任了第二任校长。在几任校长的任期内,学校繁杂的事务工作都是由李克农负责,显示出他驾驭复杂局面的非凡能力。
办学初期,经费相当困难。幸而有进步士绅不断捐款,学生踊跃缴费,教师欠薪也不来索要,因而民生中学不仅能顺利开办,而且越办越红火。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爱国进步青年,这些人中,有不少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如甘天沐、张恺帆等。
在李克农的严谨治理下,民生中学很快形成了团结友爱、艰苦朴素、求实求真的独特校风。学校在教育中注重向学生传授新思想、新文化,强调学习和劳动、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爱国运动。
学校的文体活动十分活跃。李克农专门聘请了一位身材高大、出身行武的霍邱人王振武担任体育教师(此人后来在四一二政变后搭救过身处险境的李克农)。体育课按照军事训练的方式进行,学生统一穿上灰色制服,接受队列、劈剌、投弹等科目的训练。这样的体育课使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动作整齐划一,学校也因此而名噪江城。李克农自幼爱好文艺,在他的培育和组织下,学校经常利用节假日公演话剧或活报剧,向附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他亲自导演的《李克用卖国》、《春闺梦里人》等剧,颇受人们欢迎。他还组织学生送戏下乡,以演戏借道具为名,向地主借来枪支弹药,转而秘密送给农民武装。
1926年12月,李克农由杨士彬、余昌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民生中学实际上成为中共领导下的一个革命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