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儒雅合作公众号系列读书非虚构类|书评

人生路上,你需要学习的是这个

2018-12-01  本文已影响68人  小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就被这样的理念熏染,学习就是我们进步的手段。小时候我们学习很有序,也很有清晰----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可是大学毕业了,进入社会了,我们的学习便开始变得不再那么井然有序,而是混乱不堪,甚至稀少。离开学校了,一直擅长学习的我们突然发现我们不会学习了,不知道学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学,因为社会里没有人会像学校那样给你列好学习大纲,安装好学习计划,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我们就像离开狮群的狮子,一切都要靠自己。

成甲老师的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就是在讲述我们离开学校之后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的两大人生问题。成甲老师在知识管理、时间管理方面很研究,曾在罗辑思维《得到》上面开有“成甲说书”专栏,受到一致好评。

一、学什么?

成甲老师说我们要学的是临界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

回答这个之前,不妨先看看什么是知识?

成甲老师给知识下的定义是,能够改变你行为的信息就是知识。看到没,知识不是单纯的信息,不是我们上学时为了得高分而背诵的那些东西,它是要能改变我们行为的,也就是知行合一的前提。理解了这个,再来看临界知识。临界知识指的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它比知识更高级,因为它不是改变一次行为或者解决一个问题,它是要改变你的一系列行为或者解决普遍性问题的。它是底层规律,规律是什么,不就是有迹可循的参考方法么,而且它还是底层的,也就是最有参考价值的那层。想想看,如果你学会了很多临界知识,那等于学会了很多问题解决方法的模型,或者说是学会了很多思考框架,在遇到问题时,你就可以用这些方法模型、思考框架往里套,那么很多问题在你面前也就不是问题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等等都是在形容你学会临界知识后的状态。

二、怎么学?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发现临界知识?因为临界知识的本质(事物的底层规律)决定了它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是客观存在的,更多的是要靠你去主动发现、总结的。二是发现了临界知识,怎么学?如何掌握?成甲老师讲,学习临界知识要有两个心态(即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和三个方法(即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这些具体是什么呢?

首先来看两个心态,也可以说是两个意识:“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

我们在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意见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习惯性防卫,就是听到不同观点时,第一时间的反应是上去反驳,甚至是攻击。人类是个敏感的生物,会有这样的天然防御机制,但也是阻碍我们前进的一大障碍,因为你的反击,可能使们你再也看不到不同意见或者新的想法,你也就失去了进步的机会。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才会有竞争,才会有你的不断改善,不断进步。想想乾隆大帝接见英吉利外交团的场景,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以为是新藩国进贡,一番得意洋洋地安抚,他没有看到大清与英吉利之间的不同,也没有看到时代已然不同。这场会见,在历史上一度被称为“乌龙外交”。在此之后,两个帝国的发展,大家都很熟悉了,一个闭关锁国,日渐衰落,最后被世界列强欺凌;一个向外扩张,蒸蒸日上,成为世界霸主,反过来欺凌清朝。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许不会有那么大的代价,但对于我们的成长进步,仍是很大的阻碍。能够打破这种阻碍的正是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是指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不是反驳,而是会想这个观点或意见对自己是否有用,该如何应用。与之相反的就是红灯思维,和习惯性防卫相似,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就是找理由反驳。有人说即使明白绿灯思维的重要性,还是会在遇到不同观点时习惯性进入防守反击的状态,这该怎么办?成甲老师也在《好好学习》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你要把“我”,“我的观点/行为”区分开来,大多数情况,别人的不同意见都是针对于你的观点,而不是你本人。俗话说“论事不论人”就是这个意思。不要总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伟大的圣人先贤,也都人有出错的时候,更何况是观点,任何人的观点都可能会错,没必要死死抓住“狭隘的自尊”不放。因此,要时刻提醒自己区分好“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然后再用绿灯思维看待那些新观点或不同意见,学习便顺畅许多。

如果说绿灯思维是我们学习进步的前提,那么以慢为快就是我们学习效率的保证。

慢指的是不要盲目地追求学习速度,而是要注重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人们通常说一个人做事很快,会说:“XX,这个人很麻利,很利索。”而说一个人做慢,则会说:“XX,这个人做事很稳。”稳其实除了用来形容慢,更多的是用来表达这个人做事很妥当,有成效,让人放心。我们在学习上就要提倡这种“稳扎稳打”的慢学习,宁可多花时间,多学几遍,也要出效果,不能再追求“囫囵吞枣”式的快了。我们已经离开学校,那种“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学习,不再适合我们当下了,因为我们当下要的不是考试卷上的高分,而是我们自身的能力提升。我们要像曾国藩打太平天国那样----“结硬寨,打呆仗”。据说,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打仗时,每到一地,就立马安营扎寨,修墙挖壕,无论寒暑;不论敌人有多大漏洞,多大的诱惑,曾国藩都不为所动,不去追击,坚守要地;攻打城池,也不与太平军正面开战,而是不停地挖壕沟,把整个城池都围起来,阻断水粮来源,把敌人拖死。结果,曾国藩靠着这种打法,与太平军纠战13年,除了攻打武昌等少数几次3000人伤亡的战役外,其它的都是以极小的伤亡代价获得胜利。我们学习也要有“结硬寨,打呆仗”的意识,一点一滴地汇集而成,真实的效果才是学习的真谛,即使它学起来很慢,但对于整个提升自我的大计来说,它就是快的。提升一点是一点,不用返工才是真的快。

然后再来说下学习临界知识的三个方法:

1.反思。古语有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也许是最早提倡每日反思的学习观点了吧。把每天的经历通过反思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其他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重新认识过往,重新审视自己,同时也能将生活中的零散经验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因此,反思时一定要认真分析、记录当时的整个发展经过和自己当时的思维想法。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总结、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而更好的提升自己。

2.以教为学。这个很有感触,自己就有过类似经历。某次,受朋友之托给他公司的新员工讲解一下关于系统安装的相关事宜。原本没觉得有什么难的,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一年都要装上百次的系统,简直不能再熟悉了。临近约定时间,才突然发现,我好像除了安装步骤,没什么好讲的。这怎么行,应该还有更多些内容的。于是,便去搜索更多资料备课。我尝试从一个刚接触电脑的新人角度来看待装系统这件事,他会怎么想;除了操作步骤,他还会想要知道些什么内容;什么情况下需要安装系统;安装系统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有哪些,该如何解决,等等。瞬间发现原来这么简单的一件事,背后还有这么多平时不曾注意的事情。根据这些思路,加上搜索到的其它资料,我做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系统安装教学课件。后来给朋友员工讲解的很顺利,也让朋友大呼“没想到你还有这样的才华“。我通过这件事,发现了以教为学的好处,换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学习,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3.刻意练习。这是在学习领域内,很经典的,也有效的一个方法。但是就像另一本专著《刻意练习》所说,很多人把它和大量的、重复的练习混淆。成甲老师就指出要清楚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中”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极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刻意练习要有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有效果,它不是简单地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那样只能称作”刻意的练习“。

《好好学习》这本书为我这种学习小白提供了很大的视野,讲述了很多没有深思过的问题,同时也传授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我以前的一位领导常讲“想搞清楚一件事,就要先搞清楚这件事的原理是什么,本质是什么。”认清事物的本质,会让我们更深入的看待问题,就像学习这件事,原来以为在学校时才叫学习,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才去学习,现在我明白了学习的本质,知识的真谛,相信会对我以后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变化。因为学习知识,就是在改变我的行为,让我在人生的路上走的更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