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本解读与教学实践探索
李红艳 2020.2.28
正如2018统编教材网络培训会上,张伟忠老师强调的那样,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具备通读教材的能力,就像读整本书一样,从教材体系、内容特点、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入手,对教材有一定深度的解读,才能确保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下面,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实践探索:
一、文本解读。
本单元属于以“怡情养性”为主题的古诗文单元,所选古诗文堪称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3篇属于“记”,1篇诗歌。解读本单元文本时,从形式来说,古诗文教学,课标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能力,这是文言文学习始终如一的要求,学生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从内容看,既要关注文本的思想情趣、鲜明形象、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共性,又需结合文本特质,研究个性。
例如《桃花源记》侧重叙事,以游人视角,借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筑了人们心目中“桃花源”的理想境界。而《小石潭记》是典型的游记,记叙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借助景物,传达情感变化,情景交融。《核舟记》则侧重状物,属于说明文,生动描摹再现“大苏泛赤壁”典故,凸显“奇巧人”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最后《诗经》两首,运用重章叠句和比兴手法,咏叹个人的情感追求。阅读这些诗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智慧,感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前3篇文章,同属“记”的范畴,但却各具情态,教学中应分篇落实,做到各有侧重。
张伟忠老师建议,本单元教学从以下方面入手: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常用词语,熟读成诵。3、指导学生关注篇章形式上的特点,重视文体特征。4、适当结合作者生平或写作背景把握文本内涵。
借鉴张老师的分享,我认为,线上时期的古诗文教学,我们可以借助于“熟读成诵”这个有利抓手,很好地落实“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不以教师讲解、分析、归纳来代替学生的感知。学生需要有语言能力的实践与感悟,他们需要记住的,是文本本身,只有通过自己读,自己学,才能获得这种实践经历。
二、实践探索。
张志功先生说,语文学习就是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利用“熟读成诵”这个抓手,带领学生把这一个来回踏踏实实地走了一趟。结合线上教学《桃花源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对《小石潭记》这篇不足200字的经典之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教学设想:将词语理解、朗读背诵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课前预习作业: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能通顺的朗读全文,尝试自己疏通全文,记录你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活动一:你读我听。
上课伊始,利用连麦,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如果中途有读错的字音或停顿不准确的地方,被其他同学打断,那这位同学的朗读即到此处停止。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理由,并重新诵读。(具体实践中,字音、释义等方面的问题都在诵读中由学生进行一一解答,教师只进行适当点拨即可)
学生活动二:探求游踪。
结合课后练习一,指导学生探求游踪,理清思路。以给文章题目添加一个字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确游记散文的特点,即紧跟作者,抓“游踪”。简单绘制游踪地图,通过先诵读,再分享所见、所感的形式,让学生对文中景物的描绘有更加细致的认识。(具体实践中,适当扣住方位名词作状语这个语言形式,从而小石潭游记作者的行踪变化、景物特点和写法也就跃然纸上了)。
学生活动三:体悟情感。
结合课后练习二,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探究作者心境。(具体实践中,以入境表演读为抓手,3位同学分别紧扣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展示作者心境的变化,进而结合背景,探究柳宗元含蓄流露的心境)。
教学结束时,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做到熟读成诵了,领着学生在《小石潭记》中走一个来回,这种语言体验和积累比内容知识的获得更加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