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韩学者看孔子雕像大笑 听国人说“翌年翌月”叹中华无人

2020-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宗伯正曜

本文“翌”字资料属于宗伯学(古儒学)内传史料,作者宗伯正曜,转载请注明。

免冠

大约在一年前,以一群东亚日韩儒学学者为主的访问团来澳大利亚旅游,在布里斯班南岸看到昆州首座孔子雕像。这群海外儒学学者看了之后捧腹大笑,原因就是孔子雕像没有“冠”。

image

布里斯班孔子雕像

“冠”是古代儒者最重要的礼仪之一。

普通百姓们没有资格带冠,士子在成年之前也不戴冠,一般到十七岁左右行冠礼,由尊贵长者亲自见证师长给士子戴上冠,从此成为一个士人。

“正衣冠”是一个贵族士大夫必修的礼法,称作“儒有衣冠中”或者“儒服”。

鲁哀公曾经专门请教先师孔子说:“夫子您穿什么样的儒服?”

先师孔子按照礼仪奏对说:“儒者必须衣冠端正,行动举止谨慎”等等。可以看出先师孔子非常注重冠弁。

子路和敌人作战,临死的时候说:“君子死,冠不免”。就是作为一个君子,即使死也不能不戴着冠。那么原因何在?

原因就是古人把“免冠”看成耻辱,除非有罪、悔罪或者谢罪的时候才能免冠。例如蔡邕说:“臣尚书邕免冠顿首死罪”。

汉孝惠帝指使宰相曹参的儿子跟曹参开玩笑,曹参用竹条打了儿子二百下,汉孝惠帝跟曹参道歉。曹参“免冠谢”。

李广气量狭小,为报复以前的仇人霸陵尉,故意斩杀于军前。汉武帝说:“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

总而言之,先师孔子的雕像不戴冠在古代属于“失礼、谢罪”,因此这群海外儒学学者看了之后捧腹大笑。

我个人认为中国政府在海外树立孔子雕像、宣传儒学,“厥功至伟”,瑕不掩瑜,如果将来有机会再修正一下,举行一个加冠礼就更加完善了。

“翌年、翌月”之误

“翌”,《说文解字》解释为“明日也”,并不是后世所说的“第二天或者明天”,它的古文字义是“照明、明亮”,意思是指天气晴朗,太阳明亮耀眼的大晴天。

“翌”用于表示日期则需要了解“刚柔”和六十甲子纳音这两个概念。

古人用干支表示日历,其中十天干之中,“甲丶丙丶戊丶庚丶壬日为刚日。乙丶丁丶已丶辛丶亥日为柔日。”

六十甲子纳音就是用五行和干支配对,六十年往复一轮,周而复始。它们和宫律五音相合,因此叫作纳音。

“翌”含有比翼、共同、一对的意思,意思是和它相配对的那一天,只能用来表示“日”,不能用来表示“年、月”,如果对此持有怀疑的朋友可以查阅一下古籍,古代重要经典古文资料从来不用“翌年、翌月”,很多似是而非的著名学者仍然懵懂不知,经常乱用翌年、翌月,这其中也包括一些清朝学识有限的文人。

翌日,指刚日之后紧跟着的柔日,如甲子的翌日是乙丑。但是乙丑没有翌日,把丙寅说成翌日就错了。丙寅属于刚日。不是翌日。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是2020年5月1日劳动节,干支是甲辰日,属于刚日,翌日就是明天乙巳日5月2日。

今天说翌日表示明天,非常正确。

如果在明天说翌日,就错了,因为明天是柔日。

一些海外学者听到社科院专家说“翌年、翌月”。随即叹息评论说“中华无人”。

我的个人看法是“学无止境”,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例如我的学历低,基础差,经常读错别字,脑子里中文、外文、古文混成了一锅粥,没有任何一项学精,都处在稀里糊涂的半瓶子醋阶段。我经常学习社科院、北大清华以及国内许多高校专家学者们的文章,获益匪浅,这些学者们学识渊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他们都是值得我学习和用于约束自己的榜样。


作者宗伯正曜,治学师从先师孔子(周朝尊号鲁姬丘子、子姬孔子,姬姓,鲁国大宗伯,清康乾篡改《史记》等典籍改为大司寇,子姓),立身师从先师卧农先生(诸葛孔明,名亮,因在襄阳躬耕陇亩而自号卧农,并非世间流传的道号卧龙),赞宾介师宗伯牖中先生,拜师时间为1988年(戊辰),拜师地点为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畔遐园西廊岳飞手书《前出师表》碑文之下。

上古参周宗伯经学(古文经学)师从宗伯牖中先生,拜师时间为1975年(乙卯),拜师地点为中国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畔观澜亭。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末期,拜师仪式一切从简,因此缺赞宾介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