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的修写需要大智慧
![](https://img.haomeiwen.com/i8093736/9731007045e9f55f.jpg)
“志书”的修写需要大智慧
【原创】作者|陶广顺
原载 2008-01-26 07:02 来源: 新华网
续修志书要以马列主义、毛泽江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续修志书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修“新志”。修志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要以人为本,组建高素质队伍,全面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坚持全面发展修“全志”。续修志书是一项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需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需要专家学者的辅导,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
坚持协调发展修“活志”。续修志书是一项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团结协作,共同努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修“名志”。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修志中出现的问题,修用结合,寻找志书的生存空间,生长规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生动表现,是推动和实现三个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措施。
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三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编修志书工作,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方法编纂出更为精美的志书,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献礼。
坚持以人为本修“新志”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续修志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其本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续修志书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的地情国情,积累和保存地方志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所辖区域的历史、地情的工具书。“修志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地方志工作,各级政府都把续修志书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事业来抓,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组建一支高素质修志队伍。续修志书关键在人,在修志队伍的素质。修志人的素质决定着志书的质量。各级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修志”的体制,组织编纂委员会,在所辖行政区域内,从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抽调专家学者、精兵强将,组成一支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修志队伍。修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地方志机构要加强队伍培训,提高地方志队伍的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全面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任何体制都是一种制度保证。续修志书就应该在总结上一届修志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按照市场规律的原则,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体制,进行市场运作。在人事上可采用聘用制、合同制;在经费上主要依靠财政,同时也可进行社会捐赠,志书也可走向市场获得一定报酬。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编修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方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续修志书要有新起点、新水平,就必须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和体例才能编修出社会主义新方志。
坚持全面发展修“全志 ”
续修志书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反映社会的全貌,反映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志书一直是“官书”、“官志”。续修志书“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省、地、县三级主要领导同志的职责,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坚持"一纳入",即把修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之中。要坚持"五到位",即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特别是职称)到位、条件到位。”(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志书是“官书”,就必须是“官修”,修志就是各级政府的“官职”、“官责”。有“一纳入”、“五到位”作保障,续修志书的大船就可以勇敢的往前航行了。
坚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续修志书的方志部门主要是指中国地方志指导工作小组及省、市、县三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续修志书离不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全面指导。1997年《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中明确指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从政策上和业务上指导全国修志工作,对修志工作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续修志书是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工作小组指导下的全国的文化事业建设的系统工程,坚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全面指导是修好志书的有力保障。
坚持专家学者的全面辅导。质量是志书的价值所在,是志书的生命。续修志书要有高质量的生命,必须请专家学者把脉。专家学者是续修志书系统工程的工程师,具有设计、指导、诊断的作用。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修志”的修志体制,坚持专家学者的全面辅导。在准备时请专家学者讲学,进行理论指导;在设计规划时请其参与,进行策划指导;在编修时,请其进行实践指导;在审定时请其进行监督指导。
编纂工作者要淡泊名利,精心编纂。修志工作是极其清贫孤寂的,不但要有修志水平,还要有修志的苦干实干精神。
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志书是“官书”,也是“民书”。修志既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在积累素材时,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参与,踊跃提供各种素材;在校对时,要虚心地向人民群众请教,人民群众会给予有力的佐证;在审稿时,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或建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志书的记录对象,同时还是编修志书的监督者、使用者和最终的评判者。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参与编修,才能编纂出“名志”、“良志”、“全志”。
坚持协调发展修“活志”
续修志书是一项牵涉到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编辑部要修好志书就必须积极主动,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坚持协调好外部关系。一是要争取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要积极主动地向分管领导汇报编修志书的各方面的情况:续修志书的目的和要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需要的人力物力,需要的经费等,使党和政府成为续修志书的有力政治、经济保障。二是争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是续修志书政策上的领导者和业务上的指导者,要主动争取政策上的支持和业务上指导,为续修志书提供理论保障。三是协调好与各部门的关系。凡是修志牵涉到部门、单位,都要努力争取,提供各种需要的材料,有条件的还要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四是协调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向社会发出征集所需要材料的通知,对提供材料的人给予一定的报酬。从人民群众中选择知情者或有一定爱好、专长的人参与编修,虚心接受人民群众提出来的各种意见或建议,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坚持协调好内部关系。一是协调好编委与编辑部的关系。每位编委都是志书的有力支持者,志书的设计规划、材料积累、编纂等全过程都要征求各编委的意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虚心接受其合理的意见,使每个编委都为续修志书出谋划策。二是协调好主编与责编的关系。编辑部从内设机构到每个岗位,每个人都要规定任务,明确责任和权力,建立岗位责任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和奖罚制度,严格考核,严明奖惩,明晰主编与各责编的责、权、利关系。坚持责、权、利一致性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好续修志书的内外关系,使涉及到续修志书的单位及个人都团结一致,积极为修志各尽所能,才能编纂出上下衔接,左右连贯,结构精巧,高质量的“活志”
坚持可持续发展修“名志”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续修志书也要强调人与志书和谐发展。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续修的工作,使工作在编纂中保持平衡,在编纂中不断和谐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修志中出现的问题。人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要使志书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成为“名志”,就要不断提高修志人的素质。修志人的素质决定着志书的质量。在续修志书的过程中,要不断发展修志的才能,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编修水平,增强技能技巧学习,努力接受新的观念,使修志人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化的运动状态中。
志书的续修永无止境。志书是社会发展的记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与人类同在,与文明同存。“我们不能让编纂方志的历史传统中断”。(江泽民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2月,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颁发《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指出:“编纂地方志应持续不断。各级地方志每二十年左右续修一次。各地在上届志书完成后,要着手为下届志书续修积累资料。”
修用结合,寻找志书的生存空间,生长规律。方志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西汉就出现了陈木所撰的地方志《益州志》。方志学是中国所特有的一门国学。宋代朱长文就提出了方志学概念,发展到今天,正是壮年。志书同时也是一个生命体,有其出生的理由,有其生存、成长的土壤和环境,有其生长的规律,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
志书是一块广阔的天地,有其广泛而深入的用途。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知识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志书的价值在不断的提升,成为人们认识历史、认识现实的一面镜子。
铁心修志,名存千古。续修志书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续修志书工作。淡泊名利,潜心修志,必定能修好志书,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为实现国家昌盛服务。(作者:云南省宣威市委党史研究室 陶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