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做人再言他
2023-10-17 本文已影响0人
燊燊公子
《礼记》里说,按古代的文化制度,童子六岁入小学,先从“扫洒应”对开始学习。对于现代生活而言,便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培养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这便是所讲“应对”的内涵。
换言之,古礼的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并非先以知识的灌输为教育的前提。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教育方式。
古人的智慧在于,教育孩子在学文化知识以前,要先学做人的知识。
始终相信,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靠的并不一定是天分,或能力、努力之类的,最重要的是靠美好的品格。
如果一个人从小学会勤俭和勤奋、吃苦耐劳、谦虚好学、坚持和诚信这些品质,哪怕他个人能力和天分上没有那么突出,我们依然相信他因为他所拥有的这些美好品质,一定会让他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相反,若是一个很有能力和才华的人,却没有好的品格,哪怕事业再成功,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有缺陷的品格,就像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早晚会有暴露的那一天。
正所谓德不配位,必遭灾祸。
没有才,可以通过某种优秀的品格来补齐;没有德,哪怕飞得再高,也会被重重的摔下来。
好的品格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是大树的根脉,大厦的地基,假如没有根脉和地基,房子和大树随时都会面临轰然倒塌的结局。
所以,在学文化知识之前,先教会孩子学做人,培养他优秀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真的比学文化知识更重要。哪怕以后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拥有吃苦耐劳和坚毅的品德,就会愿意多付出时间和努力去学习,便能补齐自己成绩不好的短板。
反而,如果一个人,虽有极高的天赋或能力,但是却行为不端,不诚信或太骄傲,也总有被淘汰出局的一天。
能力是可以决定一个人能飞多高,而品德则决定一个人能飞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