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新语文
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不仅仅是一篇篇的课文,也不仅仅是一本本厚厚的课外读物,它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义。可我们的语文教学距离课程标准的距离有多远呢?纵观身边的语文教学这距离要多远有多远。
读了林恩樵老师的《全文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一文,好像一束亮光明亮了自己的内心,对语文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从教20多年来,感觉自己就是在迷茫的走路,混混沌沌过了这么多年,曾经也思考过实践过,但最终都是以半途而废告终。
刘老师提出的“全文教育是致力于研究课程标准的研究之上,努力实现让课程标准之彩云化为甘霖,洒落在课堂里、校园里,滋润在学生们语文学习的田野里,学生实现自我成长”。
“全语文教育”坚持“五全”理念,即实践“全人教育”、实施“全域语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程成长”、落实“全科融通”;以“四着”为基本策略,即着意于学生人文底蕴与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全面融合,着重于国家语文课程、地方语文课程与校本语文课程的全面优化。(引用《“全语文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于语文的学习一般是在课堂上,课下没有业余的课外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是单一的,缺少必要的与语文有关的课外活动。这就是刘老师说的“旧四重”之一:重课堂,轻课外。
语文课程都学什么呢?我们都是在讲教材,一篇文章,谈谈作者,写写生字,分析一下文本的结构,有时还会加上一些写作广泛,然后呢,就是学生们做做练习题,学生似乎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阅读更多的科学或人文类的书籍,语文教学的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这是“旧四重”中的重教材,轻阅读。
一周的的正课加上辅导共十节,我们用两节时间来写作文,有时还是兼周写一次,日记几乎是不写的,说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被抛到了脑后,别的小练笔也向乎没有,这种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也被刘老师列入了“旧四重”。
“旧四重”的另一重是重分数,轻素养。虽然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年,可是我们初中仍然有升学任务,每个老师还会被分数所评比,因此,我们大多数的教学还都是围绕着分数在转。
阅读了刘老师的几篇文章,对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不是所有的人将来都做某一方面的顶级人才,多数人终将成为普通的劳动者,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着眼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因此,刘恩樵老师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新四重”,刘老师提出的一堂课的“一”标准等观点,都与现行的课程标准相吻合。
阅读刘老师的成长经历,我为他的坚持不懈所感动,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可是刘老师用三十年的时间磨出了一把锋利的“新语文之剑”,在刘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领略到了阅读的功力,也体会到了他人的力量,生命不至,奋斗不息,不懈追求,终成极致。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则培根的小故事,毛竹只有经过几年“隐忍”的生长,终有一日会一发不可收拾,我家院子时就有这样的一丛,它在地上不起眼的生长着,不知过了几年,一年的春天,我惊喜地发现在它的一侧,出现了两排整整齐齐的嫩芽,且它们的生长速度惊人,每天大概能长一尺多长,几天的功夫便上到了“二楼”,我想这了不起的竹子!
在不起眼的几年里,它不仅在慢慢地成长,也在做着长远的谋划,谋划着自己那辉煌的未来。
理念决定行动,在将来的学习中,我相信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在
自己的努力下,一定会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