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居养老(2)
![](https://img.haomeiwen.com/i27344399/7359d3083bcfdcdf.jpg)
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养老是个人问题,也是家庭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随着子女的工作负担、生活负担越来越重,老人的独立意识愈来愈强,两代人的碰撞总是不可避免。因为早已没有了大杂院,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越来越少,所以自由现在更加突出,尤其是60后和马上面临养老的70后,自由是首要选择。
但是,人是社会性群体动物这个社会性是不可改变的,老人也不能与社会完全隔离开来,再加上避免孤独的需要,共居养老凸显必要。
无论选择独居养老还是共居养老,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每个人的需求和偏好都是不同的,所以没有一种养老方式完全适用于所有人。
在尊重“自由”的同时,共居养老强调老年人之间的互相照顾和支持,共居的事务不是通过投票做决定,即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通过协商一致做出决定。共居社区的事务作为议题,共居人绕议题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带来的是参与感、主人翁感、有用感、尊重感,大家都是平等的一分子,通过讨论、分析、决策,共居老人不仅可以避免独居带来的孤独感,还能够在共同生活中寻求不同观点的思想,也带来了相互的陪伴和关怀,更能互相帮助、分析沟通、协商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共居呢?显然不是,共居养老需要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气味儿相投的人”、“同在一个频道的人”。
一类是有类似的工作经历:以前在同系统工作,并且平时也经常联系,又比较了解的“同事”,比如教育系统、电力系统、卫生系统等,大家对习性、爱好都了如指掌,这样的人退休后比较适合抱团养老。但是尽量避免有上下级关系,因为工作上难免有因为工作而产生的矛盾,虽然不涉及个人感情,但是难免时过境迁产生“误会”。
二是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和背景:经济状况和生活习惯又比较接近的退休老人,比如都是某一地区的老乡、三甲医院大夫、高校老师,大家有着差距不大的退休工资、有相同的上学经历、就餐口味都接近等,这样很容易走近生活。避免“杠精”人员、“较真”人员凑在一起,一旦遇到问题,无法通过沟通协调解决,引发矛盾。
三是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了多年的老邻居:彼此都相互了解,子女都相互认识,多年生活磨练,大家都互相知己知彼,类似于原来的大杂院,所以是老邻居、老伙计、老炮。避免原来有矛盾的人再聚集在一起,邻里时间长了,难免鸡毛蒜皮的事儿磕碰,或者有过小摩擦。
四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的人:兴趣爱好是人生最大乐趣,也是最大动力,兴趣可以让我们忘记烦恼,比如画家村、舞蹈队、戏剧票友,这些有着共同爱好的人,更相互交流,切磋技艺。避免文人相轻,文人相轻这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只是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精髓不变,文人发怒,不在脸上,却用自己的方式把对方诽谤、诬告,把别人往死里踩,这种矛盾绝不是通过沟通可以化解的。
想“抱团养老”、“共居养老”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感情基础,否则难相处下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始终是一个挑战。但是不能因为有挑战就不去推动,共居养老还是我们的一个首选养老方式。完全可以通过相互尊重和沟通,佐以老人们的包容和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共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