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特别累的人,都有这个毛病
来源 l逆刘而上(ID:yuanyuankaoshi)
01最差的应对方式,是情绪内耗
你有没有过
特别心累特别委屈的时候?
同事跟我分享了这么一件事:
公司团建,一个女孩去拿蛋糕,蛋糕对她来说,有点太大了,不太好拿,但她没说。
那天又刚好下雨,她一个人把蛋糕取了回来,淋湿了。
取回蛋糕以后,她觉得好委屈,因为公司没有一个人跟她说谢谢。
之后的团建过程,她也不是很开心。
然后就问我:媛姐,你觉得这个女孩的行为,可以理解吗?
我逗她:我觉得这就是你(笑)。
是不是她没关系,其实这种事情,我们经常会遇到。
你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女孩挺委屈的,下大雨拿蛋糕也没人感谢她。
但是说实话,我觉得她有点不成熟。
一个人硬着头皮拿,万一蛋糕坏了,是不是也挺扫兴的,为什么不找同事帮忙呢?
拿了蛋糕之后,因为没有被感谢,所以在整个团建过程拉着脸,大家肯定会说,啊,她怎么这么影响气氛。
所以你看,她什么好都没落着。
在可以开口的时候不开口,把所有情绪全部放在心里内耗。
这就是最差的应对方式。
02情绪“向外”,比忍气吞声要好
热搜上有个新闻:夫妻俩吵架,丈夫把怀了孕的妻子扔在高速。
民警去劝的时候,妻子崩溃大哭:
我没跳车!
他停车,我下来,他把我包给我扔下来了!你没看清楚吗。
民警说这太危险了,让孕妇上车,用警车带她离开。
孕妇不听劝:
不去,我哪也不去。
他都不管我了,你们别管我。
然后硬生生在那等,等丈夫来接。
这个反应属实有点不争气了,所以我就看着特别来气:他不靠谱,你还能拿自己的安全“报复”不成?
千万别学。
但有一点挺有意思:她的委屈是向外的。
她的不体面、歇斯底里,清晰准确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你这样把我扔在这里,你跟我说难听话,我不舒服了,你必须让步。
这种“向外”的情绪,总比忍气吞声要好。
我想起邻居家一个阿姨,夫妻关系挺好的,聊到跟老公吵架的时候,非常得意地传达一招:他要是敢跟我动手,我就大哭,我哭得整条街都听得见,让所有人来评评理。
不把“委屈”藏着收着的人,有时候活得更轻松。
至少,他们不用粉饰太平;
不用只在内心,反复地自我撕扯。
03如果我们互不言语,就会变成一个个孤岛
挪威有部教育电视剧,叫《Skam》(羞耻)。
第三季讲的是,一个同性恋男孩伊萨克,不知道如何接纳自己的性取向。
他遇上了喜欢的人,但他很痛苦。
不敢跟身边的朋友透露,也不敢让信仰上帝的妈妈知道。
他觉得自己睡不好,于是去向校医索取一些助眠的药物。
可是校医给他的建议是,与人沟通。
校医说:
“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屿,唯一一座通往其他岛屿的桥梁,就是语言。
如果我们互不言语,就只能成为一座座孤岛。可惜现在的人们都只热衷于借助外物(吃药)。”
最后这个男孩,尝试向自己好朋友出柜,朋友接纳了他。
他跟妈妈道歉:
“嘿妈妈,我和一个男生在一起了。我知道你信仰上帝,信奉圣经里所说的——这是一种罪恶。但是你不要害怕,因为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的价值,如果你为此感到难过,真对不起。抱抱。”
妈妈给他的回复是:
“给我的儿子伊萨克:从1996年6月21日21:21(伊萨克的出生日期)看到你的那一秒开始,我就一直爱着你。我也会永远爱着你。永远。”
妈妈坚定不移地爱他。
伊萨克收获理解和爱意的前提是:他敞开了自己。
如果他始终自我封闭,就会陷入无尽的自我纠结,自我折磨。
为什么?
因为“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出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活得累的人啊,默默消化情绪,但又没有强大到,能真正释然。
于是所有的“忍气吞声”,都成了精神炸弹。
遇到问题,尤其是人际问题的时候,如果你无计可施。
不妨试着:袒露你的情绪。
委屈,难过,自责,愧疚,都可以试着表达。
别把负面情绪藏在心里,让它们晒晒太阳吧。
本文来源:公众号 @逆刘而上,作者刘媛媛。
每晚十点,更新思维干货,成长感悟,还附带晚安电台~